
熙宁四年,宋神宗召集两府宰执,御前辩论。
于是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彦博又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文彦博点出了旧党的核心诉求:维护士大夫地主的利益。
而王安石变法的核心诉求是“富国强兵”。虽然也没管黎民的死活,但他连士绅的韭菜也要割!
后者当然不愿意,但这朝廷来说就很难办了——只割庶民不够吃,搞的太过分还会激起民变。
参与廷对的其他大臣是什么看法?
枢密副使吴充:朝廷举事,每欲便民,而州县奉行之吏多不能体陛下意,或成劳扰。
参知政事冯京:府界既淤田,又修差役,作保甲,人极劳敝。
这两人也反对新政,但说法更高明,一直在说老百姓有多苦、不愿意被割韭菜说事儿。
这也是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最常见的说辞,拿黎庶作为舆论武器。
然而宋神宗并不傻,对新旧两党的矛盾本质有一定了解,于是怒喷:“对变法反对声音最大的不是你们士大夫么?屁民们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本来这已经算是相当诛心的指控了,一般人就默默地认栽了。
但是作为旧党赤帜的文彦博,是出了名的刚硬,哪怕是对于皇帝也敢直接回掐“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果然这话一出,宋神宗就变得结结巴巴了:“士大夫也不都是反对的吧……也是有支持的吧?”
经常有人不认同秦以后中国还是“封建社会”,坚持认为两千年前就一举跨越了“封建社会”阶段。
可是我们都知道皇权不下乡,那么朝廷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农村基层的呢?——文彦博这里就明说了“士大夫”。
与西欧、日本典型意义上的“封建”不同,即使在确立了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古代中国,社会基层仍然由掌握了土地及人口的大土地所有者把持。
这个阶层,在唐代以前是蓄养奴婢的豪门大族,在宋代以后则是雇佣佃户的官僚地主。
费孝通称之为“双轨政治”,所谓“双轨”即为“自上而下的皇权”和“自下而上的绅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央朝廷确实把基层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了这些大土地所有者,不过具体到选拔“封建领主”的方式上,是从讲究唐代以前的讲究门第到宋代以后的科举取士。
再到民国时的乡绅地主——按照王奇生的说法——要么是好勇斗狠的无赖土棍,要么是依附党国攫取基层财税的财主,合称“土豪劣绅”。
正是因为这些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的存在,众多打着“农民起义”旗帜推翻前朝的勇者才会在不断的妥协中蜕化为恶龙,唱着“打倒军阀”“打倒土豪”的北伐军一到了浦东就开始了清党。
如果没有一个跳脱出这种历史循环、真正为底层人民利益奋斗的团体出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的历史谶言只会不断继续,成为套在最高统治者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再说……再说就超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