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收入,真涨了吗?

图片

2010年左右,东莞绝大部分普工的月收入,都不超过2000元。

今年的行情再糟糕,你要是拿2000块去招人,八成会被打。

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大家纸面上的工资,肯定是增长的。

虽然到手的工资变多了,但对基层的普工而言,很少有人会觉得自己真的比以前赚的多。

为什么?

因为剩余财富,并没有明显上涨。

看下图,2013-2021年,前20%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5万元,后20%只增长了6850元。

这跟养老金涨3%一个道理。

有些老人的3%,可以给孙子添双名牌球鞋;有些老人的3%,只够买包方便面。

高增长从来就不可能是普遍的。

图片

上面这张图还隐藏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高收入组的增长来源,很大一部分是靠资产变现(比如房地产)和金融操作。

与之相对的,中国的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目前依然只有50%左右,甚至比90年代还低。

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是65%左右。

图片

简单来说,中国的财富增长,主要靠的是资产或围绕资产的产业,劳动的贡献并没有那么大。

而这些,与底层的劳动者是无缘的。

相当一部分人的实际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可能在降低。

根据《第一代农民工可持续生计研究报告》的调查,有76.1%农民工选择“60岁不休息”,60.7%选择“干到干不动为止”。

为什么?因为有15.2%的人没有存下一分钱,55.2%的存款在5万元以下。

这里就能看出一把巨型镰刀。

一个很明显的对比。

1995年跑广东的农民工,基本能月赚500元了。而北京94年平均房价是4000多一平。

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到2007年才突破1000元。

虽然这12年间,几乎没有出台什么劳动保障和社保,但这段时间是“打工黄金期”:农民工每个月还能往老家寄钱,基本熬两年都能回村盖个小两层。

而现在那些没技能、没学历、没家底的流水线小伙,一个月四五千,基本不可能攒下钱。

很大程度上,是2008年开始的“房事”改变了曾经的逻辑。尤其是2015年后,三四线的价格也开始起飞。

2008年城镇化率还是45.68%,2013年53.73%,18年冲到59.58%,2023年是65.2%。

2008年的房价收入比是6.78,去年的百城均值是12.4。

更关键的是,绝大部分资产和商品,都被带动上涨。

可以粗暴认为:大概从2009年开始,基层普工务工的“性价比”就越来越差了。

越往底层,收入增长的幅度越跑不过货币购买力贬值的水平。

图片

但是,性价比再低,也不能不干,因为没有别的选择。

这又体现出另一个现象:社会缺乏普惠保障。

为什么第一代农民工,60岁不休息、必须干到干不动为止?

因为村里每月发的那一两百块钱,不够养老。

这个已经成了共识,不必赘述。

同样需要重视的还有一方面: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不再适用。

如果是“低房价+低福利”,传统家庭模式也能扛,因为父母替子女组建家庭的成本低;

但“高房价+低福利”就割干净了。基层务工者等于中青年掏空为子女、老年掏空才轮到为自己。

理论上,他们的子女应该接着掏空自己,为更下一代。

但现在又进入人口下降期和城镇化后期,存量人口连带就业机会往大城集中,基层人员在大城市的务工成本远比父辈高。

人都是自私的。

第一代还能掏空自己留下第二代,是因为有奔头,加上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

第二代怕是掏空自己,也不愿有第三代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62473927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Like (0)
777的头像77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微信
微信
SHARE
TOP
要想花得少,就用购宝。话费电费9折起,官方公众号: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