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日本的陆军中,一直以“单兵作战能力最强,装备最好”著称的关东军有着“日军之花”的赞誉。他们不仅是侵华的急先锋,也是东北各族人民所面对的最为凶残的敌人(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关东军”的兴起、罪恶和最后的彻底倒掉)。


1
关东军的权限崩溃
进入1943年下半年,伴随着太平洋战场上的持续吃紧,日军大本营不得不抽调大批关东军精锐南下增援(拓展阅读:奇葩的日本“二战史观”:“英美同罪”、“自卫战争”和“解放战争”)。







2
免费的劳动耗材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被俘的关东军官兵固执地认为,“如今的投降,不过是上级命令下的一种求生蛰伏,与在被敌人活捉的战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鉴于此,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一直以“滞留者”自居。




3
“滞留者”的返乡之路
关东军战俘进入苏联后,日本政府就通过驻日盟军总司令部与苏联就遣返问题进行交涉。从1946年开始,苏联正式开启了遣返战俘归国的工作。1950年4月22日,苏联政府通过塔斯社宣布,“日本战俘已经遣返完毕”。


4
漫画中的“劳改经历”
《关东军战俘苏联拘留画集》由曾经在关东军陆军航空队服役的木内信夫绘制。该漫画以回忆录的形式,反映了战败后他与其他战俘在今乌克兰境内做劳役的经历。












































































5
尾声
1994年,日方在对战俘亲历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设置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对于战俘生涯而言,感到痛苦的事情有哪些?”。合计有3085名受访者中给出了选择,结果如下:
-
感受到劳动作业痛苦者为1208人,占总人数的39.1%; -
感受到饮食供给不足者为2095人,占67.9%; -
感受到生活环境恶劣者为864人,占28%; -
感受到回国希望渺茫者为1536人,占49.7%; -
因战友死亡而痛苦者为721人,占23.3%; -
难以忍受酷寒者为1424人,占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