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讨论: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真的是纯属偶然吗?

大约在7世纪20年代,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了阿拉伯半岛的统治宗教。

对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著名东方学家菲利普·希提(1886—1978)在《阿拉伯通史》一书中指出,早在四大哈里发(632—661)时代,“阿拉伯帝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穆斯林的征服,在军事上和政治领域,先后降服了波斯、肥沃的新月与北非洲。”
图片9世纪初的阿拔斯王朝
菲利普·希提还认为,“在阿拔斯王朝统治的第一个世纪(750—850),征服运动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即伊斯兰教取得胜利是阶段”。这里的“伊斯兰教取得的胜利”,显然指代的是“伊斯兰化进程”。
那么问题来了,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是如何实现的?这种“伊斯兰化”呈现着什么样的特质?又与阿拉伯文化存在着哪些不同?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图片位于伊拉克巴格达拍摄的阿拔斯宫的庭院

1

阿拉伯人的“中亚征程”

广义上的中亚地区,在历史上不仅一直以人种复杂、民族众多、经济多元著称,还是各种文明交融、汇集、碰撞的舞台。对此,英国学者加文·汉比(1934—2006)在《中亚史纲要》一书中如是写道:
中亚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两种独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矛盾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中亚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以及缺乏交通上的自然凭借(中亚多数大河都向北流入北冰洋)的结果,中亚的主要作用是隔开了其周围的中国、印度、伊朗、俄国等文明。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中亚的古代商路,也为中亚周围的诸文明提供了一条细弱,但又绵绵不绝的联系渠道。
图片古丝绸之路路线图
1)萨珊王朝的辉煌与覆灭
公元224年,帕提亚王朝被阿尔达希尔一世(180—241)建立的萨珊王朝取而代之。
这个素有“第二波斯帝国”美誉的庞大帝国,涵盖了今伊朗、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部分土耳其地区、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巴基斯坦西南部等地。
图片531—579年间的萨珊王朝地图
作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驿站,萨珊王朝的对外贸易特别发达,对东亚与西方世界的全方位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中枢作用。
至于其文化影响力,早已远超出了它的边界,影响力遍及西欧、非洲、中国条约印度,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艺术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进作用。
鉴于此,萨珊王朝不仅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波斯民族最为缅怀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伊朗”成为地缘政治概念的开始。
图片萨珊王朝的皇宫遗址
在宗教领域,萨珊王朝的统治者们不仅一直以“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的忠实信徒”自居,还将之尊为国家宗教,比如宗教经典《阿维斯塔》的最终经典版本,就是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顺利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帝国崛起之前,拜占庭帝国一直都是萨珊王朝的首要外部敌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双方的战争不仅严重消耗了萨珊王朝的国力,还引发了激烈的内部斗争,比如在628—633年间,竟然更迭了5位君主,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图片5世纪前期的世界局势
面对强势崛起的阿拉伯人,萨珊王朝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比如在637年的卡迪西亚战役中,其精锐之师被高举伊斯兰教大旗的阿拉伯军队一举击溃。
在军事指挥体系几近瘫痪、财政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以及阿扎丹骑士制度被逐个摧毁的惨淡局面下,昔日庞大的帝国在651年彻底沦为了历史的尘埃。
图片7—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与光辉灿烂的波斯文明相比,尚未完全脱离部落发展阶段的阿拉伯文明显然是相形见绌的。实际上,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伊朗人依然对这一段史实痛心不已。
但不管怎么说,阿拉伯人毁灭了萨珊王朝,成为了波斯人的统治者。而且对波斯人历史发展影响甚巨的是,其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也都被阿拉伯人纳入到了征服之列。
图片波斯文字母(左)与阿拉伯文字母(右)
2)对中亚的武力征服
在征服了萨珊王朝之后,阿拉伯人越过阿姆河,开始了针对中亚的武装入侵。不过话说回来,这一时期入侵的主要目的,无外乎就是为了掠取财物而已;至于“传播伊斯兰教”,尚未被提上官方日程。
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597?—680)夺得哈里发之位,建立了倭马亚王朝(660—749)。鉴于倭马亚王朝的旗帜是白色的,故而我国史书将之称为“白衣大食”。
673年,穆阿维亚任命乌拜都拉为呼罗珊总督,并命令他率军进攻中亚。资料显示,在650—651年间,他们率先攻克了喀布尔,并陆续占领了赫拉特、哥疾宁等重要城市。
图片以穆阿维亚的名义铸造的萨珊风格的银币(约674年)
在阿拉伯帝国早期征服中亚的历史进程中,另一位担任呼罗珊总督一职长达10年(705—715)之久的屈底波(670—715)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仅是倭马亚王朝向呼罗珊派出的20多名总督中功绩最显赫的一位,也是伊斯兰教在中亚传播的奠基人之一。
据伊斯兰文献中的记载,他在705年率军攻克了巴里黑城,在706—709年之间先后征服了布哈拉及周围地区,在710—712年间征服了花拉子模,在713—715年间率军深入到锡尔河流域,在751年再度征服了塔什干。
图片屈底波主题绘作
截至9世纪中叶,地处中亚西部的呼罗珊地区基本完成了伊斯兰化。到了9世纪后半叶,居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以及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河中地区的绝大多数当地居民,也陆续接受了伊斯兰教。
进入10世纪以后,逐渐伊斯兰化的波斯人开始将伊斯兰教推进到了锡尔河中游东岸的一些城市及东北部的葛逻禄等游牧部落。
图片葛逻禄部的大致位置
962年,已经实现伊斯兰化的突厥首领阿尔普特勤率军南下,建立了以哥疾宁为中心,以伊斯兰教逊尼派为国教的伽色尼王朝(962—1186)。
不久,他们发动“圣战”,征服了位于今巴基斯坦东南部的信德地区。待局势稳定后,他们招募了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与阿富汗人到此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信仰印度教的本地贵族也改信了伊斯兰教。
图片伽色尼王朝的主要控制范围
进入12世纪中叶,已经实现伊斯兰化的阿富汗人夺取了印度西北部地区,并向朱穆拉河和恒河流域扩张,伊斯兰教也旋即传播到了这些地区。
1206年,古尔王朝的穆罕默德苏丹遇刺身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时任印度总督库特布丁·艾伊拜克以德里为中心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并开始大力推行伊斯兰化政策。至此,印度北部的很多居民也改信了伊斯兰教。
图片绿色区域即德里苏丹国的主要控制范围
3)阿拉伯人的取胜之道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阿拉伯军队能够在中亚各地取得节节胜利?坦诚说,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阿拉伯帝国拥有强大的军事优势。他们在占领了一些领土之后,擅于利用当地居民的物质资源,去继续征服其他地区。
图片古画中的阿拉伯骑兵形象
其次,中亚地区不仅在政治上带有明显的松散性和分散性,而且缺乏将思想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的共同宗教信仰。而这一点恰恰被阿拉伯帝国势力所利用,从而将之逐一各个击破。
第三,中亚境内存在着许多处于独立或准独立状态的小型王国、部落与城邦。不同城邦与部落之间充满猜忌和隔阂,彼此之间常常兵戎相见。
另外,游牧民族和绿洲居民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力量也由此削弱,这都为阿拉伯帝国的侵入和伊斯兰教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图片始建于841年的伊朗“礼拜五清真寺”的北穹顶

2

波斯语阿拉伯文化的交融

客观地说,阿拉伯帝国征服中亚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也经历了若干次得而复失的曲折过程,但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

1)残酷的“伊斯兰化”进程
在阿拉伯军队侵入中亚之前,当地并无统一的宗教。简单地说,河中地区居民大多以信奉佛教为主,一些部落信奉祆教和萨满教(拓展阅读:千里佛国的最终倒掉:西域地区的伊斯兰化,是纯属偶然吗?(修订版 ))。
图片中古祆教半人半鸟形象
在彻底征服了中亚以后,阿拉伯统治者们不仅焚毁了各地的庙宇与神像,还销毁了大量的其他宗教的著述与典籍,建造了大量清真寺,强制推行伊斯兰法律;对于违反伊斯兰法令者,轻者施以惩罚,重者处以死刑。
坦诚说,这些举措不仅严重破坏了当地民众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也极大伤害了他们的民族感情;对中亚的文化发展史而言,肯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图片
饱经摧残的巴米扬大佛
值得一提的是,不再满足于劫掠财富的阿拉伯统治者们,不仅向当地居民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还责令他们提供奴隶、婢女、牲畜、粮食、纺织品和其他商品,用以满足军队的需要;另外,大批阿拉伯人纷纷迁移到中亚境内,以通婚或纳妾等方式繁衍后代并安顿了下来。
当然,阿拉伯人的统治并不稳固。诸如统治阶层与底层大众的矛盾,阿拉伯人与当地非穆斯林的矛盾,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矛盾等等均为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各地民变四起、战端不断,严重损害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生产活动。
图片古伊斯兰生活场景
2)阿拔斯王朝的崛起与分裂
内外部矛盾的愈演愈烈,致使倭马亚王朝在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阿拔斯王朝(750—1258),我国史籍将之记录为“黑衣大食”。
学界普遍认为,阿拔斯王朝的缔造者是艾布·阿拔斯(702—754)。有趣的是,尽管官方文献说他是“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玄孙”,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奴隶出身,在20岁时赶赴麦加的途中,遇见了阿拔斯家族族长穆罕默德·阿拔斯,在得到了后者的赏识后“成为了他的同党”。
图片古画中的巴格达城
为了与倭马亚王朝相抗衡,艾布·阿拔斯特意将自己的旗帜设为黑色(注意,什叶派的旗帜也是黑色的),还提出了“自伊斯兰教诞生以来,所有降临在穆斯林身上的灾难,都是由倭马亚王朝的统治造成的”等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其结果就是,数目庞大的对倭马亚王朝统治感到不满的各地人众,纷纷投入到了他的麾下。
在推翻了倭马亚王朝之后,艾布·阿拔斯不仅有效减轻了各地的地租以及其他苛捐杂税,还积极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聚拢了民心,有效巩固了国家稳定与统治秩序。
图片位于伊拉克巴格达拍摄的阿拔斯宫的庭院
不过话说回来,伴随着新王朝的开启,一直称霸于世的阿拉伯帝国势力开始走向了解体。有学者认为,“从屈底波之死(715)到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的35年,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等地的统治已经日渐衰退了。”
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两点。首先,倭马亚王朝内部的权力之争,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控制力与权威性,给予了地方豪强充足发展的空间;其次,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河中以及呼罗珊地区不断爆发民众起义。不得已,帝国中枢不得不利用与扶持当地贵族予以镇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波斯以及中亚等地区,陆续出现了事实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比如塔希尔王朝(821—873)、萨法尔王朝(867—905)以及萨曼王朝(875—999)等等。
图片阿拉伯帝国的分裂
3)伊斯兰文化的落地生根
对中亚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萨曼王朝。萨曼王朝的疆域以乌兹别克斯坦为核心,囊括了土克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南部以及伊朗大部,受波斯文化影响较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波斯语逐渐成为了当地上流社会和宫廷中的时尚潮流,河中地区也一度出现了波斯文化复兴的迹象。
图片萨曼王朝疆域
但不管怎么说,截至9世纪中叶,阿拉伯语一直都是中亚的官方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斯兰教的传播既是语言文字的传播,也是文化的传播,即使是在波斯文化复兴时期,也未能排除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文字。
由于河中地区有上百年的时间没有遭到外来侵略,因此,这里成为了伊斯兰世界又一个宗教文化中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波斯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了伊斯兰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萨曼王陵
实际上,萨曼王朝曾经积极地向东方和北方的突厥人聚居区传播伊斯兰教。对此,《中亚国际关系史》如是评价道
正是因为有了萨曼王朝,严格正统的逊尼派才得以在河中地区稳固地建立起来。在萨曼王朝统治下,法律、秩序以及财产权都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伊斯兰法官和宗教首领也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到了10世纪末,萨曼王朝经济衰落,人民在沉重的捐税压榨下痛苦不堪,最终被突厥系的喀喇汗王朝与伽色尼王朝瓜分。
图片交战中的萨曼王朝的波斯铁骑与喀喇汗王朝的突厥铁骑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有大批突厥系游牧人众纷纷涌入费尔干纳、花拉子模等农业地区当起了定居民,还使得本地居民日益突厥化,但是伊斯兰教的权威一直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就拿喀喇汗王朝来说,大约在公元960年前后,整个国家基本完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伊斯兰化”进程。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们不仅大兴土木,修建清真寺,还兴办经学院,宣传伊斯兰教义(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喀喇汗王朝的文化、生活方式与“维吾尔印象”)。
另外,伊斯兰教士们不仅主动使用突厥文书写简单的宗教诗歌与短文,还在不同部落中广泛传教,直接促进了当地的伊斯兰化进程。
图片修建于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清真寺

3

中亚的“伊斯兰化”进程

中亚突厥民族的伊斯兰化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历程,不同部落皈依伊斯兰教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就传播而言,主要呈现着“由南向北依次减弱”的特点。

灵活性强、组织严密的“伊斯兰化”突厥游牧部落,往往将伊斯兰教的“圣战”与自身的劫掠习性结合起来,对“异教徒”地区展开武力掠劫(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什么是“骑马民族的征服王朝”?)。
进入10世纪后半叶,中亚地区相继建立了多个突厥系国家,比如前面提到的伽色尼王朝(962—1186)、喀喇汗王朝(992—1212)以及塞尔柱王朝(1055—1194)等。
图片塞尔柱王朝崛起前的中亚
1)为什么能够实现“伊斯兰化”?
中亚伊斯兰化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基本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伊斯兰教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其他宗教的教义和仪式。
伊斯兰教义与宗教行为与中亚本土宗教的诸多相似之处,使其更容易被中亚居民接受(拓展阅读:为什么只有“中兴之主”合赞汗,才能拯救风雨飘摇的伊尔汗国?)。
在伊斯兰教教义中,存在着与祆教、犹太教、基督教一致的理念。比如天堂UI地狱的概念,在祆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中都存在与之几乎一致的认知;每日五次祈祷、洁净习惯等伊斯兰教的礼拜仪式,有的也源于祆教等中亚本土宗教。
图片学习《古兰经》的伊尔汗国蒙古贵族
其次,当时的伊斯兰教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做到相互协调。
比如在《福乐智慧》一书中,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强调伊斯兰教思想观念“幸运无常”时,引用了古突厥人的名言,反映了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尊重:
幸运之主啊,莫为幸运而得意;有声望者啊,切莫轻信幸运。世间三物:流水、舌头和幸运,总是反复无常,流转不停。
关于人性:有一句古突厥格言讲得真好,愿你记取它为座右铭:与娘奶一起注入的善性,直到死之前,不会变更。先天而生的天赋秉性,只有死亡能把它撼动。
图片
《福乐智慧》中文版封面
第三,伊斯兰教传播方式的改变,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开始,阿拉伯人不仅依靠武力传教,还会每年向拒绝信奉伊斯兰教的异教徒征收人头税;作为对比,主动皈依伊斯兰教的居民,不仅能够享受到各种优惠,还能得到一批不菲的物质奖励。很快,大批信奉祆教与摩尼教的居民们纷纷改信伊斯兰教。
这种带有“胡萝卜加大棒”意味的举措,尽管为推行伊斯兰教开辟了道路。不过话说回来,大部分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人依然继续秘密信奉着原先的宗教(拓展阅读:理智讨论:为什么犹太人在欧洲这么不受待见?)。
图片位于玉龙杰赤古城的谢赫奈只木丁•库卜拉的陵墓
实际上,武力绝不是伊斯兰教在中亚获得胜利的核心因素,经济手段与文化影响才是其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对于伊斯兰物质文化的先进性,苏联东方学家巴托尔德在《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如是写道:
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领域中,伊斯兰世界在这个时代的文明民族当中具有显著的优越地位。(中亚)游牧民们常常急需取得文明国家的产品,特别是衣服等纺织品。
伴随着中亚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当地民众们对伊斯兰世界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进而主动接受着伊斯兰文化的全方位渗透与影响。
图片穆斯林商队
第四,阿拉伯语言文字的推行,消解了中亚人众与阿拉伯人的隔阂。
阿拉伯人以《古兰经》为依托,在当地推行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消除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交流的障碍。其结果就是,“儿童在还不识字阶段就会用阿拉伯语祈祷、咏唱;学者们有的只会讲阿拉伯语,而不会说自己的母语。”
一言概之,中亚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互相借鉴与融合,使得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得以长时间立足;布哈拉、撒马尔罕条约花拉子模成为了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中心,河中地区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
图片用阿拉伯文书写的论语
2)中亚“伊斯兰化”的几个特质
首先看看政治领域。
中亚各国的统治者们,不仅都会承认阿拔斯哈里发的宗教领袖地位,并以获取其授予的称号为荣。比如伽色尼王朝和塞尔柱王朝的铸币上,相继出现了哈里发的名字;喀喇汗王朝的历代君主们。也大多都有一系列伊斯兰教式的尊号。
在对外扩张的进程中,各国几乎都会采取伊斯兰政权惯用的方式,发动所谓的“圣战”。比如喀喇汗王朝在961—1006年间,先后向于阗发动了多次“圣战”;伽色尼王朝在讨伐印度时,也都会打出“圣战”的旗号,即便这种“圣战”与其实与宗教毫无关系。
图片喀喇汗王朝的骑兵
在经济制度层面,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倾向十分明显。
早在萨曼王朝时期,呼罗珊实行伊斯兰教的分封土地制度,河中地区的农业区域也有赏赐“份地”。进入11世纪以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优化”,采邑制成为了更具优势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图片伽色尼金币
简单地说,土地以及在此耕作的农民都由国家统一支配,不是受封者的私人财产,受封者也不能干涉农民的日常生活,并且必须向国家缴纳贡赋。另外,受封者还要按照统治者的要求,定期率领自带装备的军队为国家服役与效劳。
但在进入12世纪以后,大部分封建主的领地变成世袭领地,在此耕作的农民也逐渐成为了封建主的“属民”(拓展阅读:三百多年前,为什么乌克兰主动要求与俄罗斯“合并”?
图片细密画中的波斯贵族
在意识形态上面,统治阶级会利用伊斯兰教的教义,指导和束缚被统治者的思想和行动。
在当时,各国官方都提倡人人要“精诚团结”,并将公正、平等视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要求民众们必须“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致使自己分裂”。
不过话说回来,《古兰经》不仅一再强调,“行善和作恶的人,都各有若干等级”,还认为“人的阶级是命中注定”的。坦诚说,这种带有宿命色彩的思想起到了很强的维稳作用(拓展阅读朱元璋是回族人吗?他是如何看待伊斯兰教与回回人的?)。
图片伊朗绿镜清真寺内景
实际上,被压迫人民发动的反抗斗争,往往都是以“异端”的形象出现的。比如代表以手工业者利益的“异端”伊斯玛仪派(拓展阅读:祸乱百年的极端恐怖组织阿萨辛,是如何被蒙古铁骑挫骨扬灰的?),主张财产共有、社会平等。
资料显示,他们曾在伊拉克南部库法附近举行武装起义,得到了当地广大贫苦农民的响应,迅速扩张到了整个呼罗珊和河中地区。
图片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
其次看看生活领域。
在当时的河中地区和锡尔河以东地区,伊斯兰文化对当地居民的饮食、服饰以及婚嫁习俗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饮食上,他们恪守《古兰经》中的规定,禁食猪肉、驴肉、马肉和狗肉,不吃自死的牲畜,牛羊肉也均由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宰杀(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为什么回族人忌食猪肉,满族人忌食狗肉?)。
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头部不加任何遮盖的行为,是对上天的一种亵渎”。因此,当地男性出门普遍会戴小花帽,妇女围头巾;出门时要穿套鞋,保证“清真寺的神圣和洁净”。另外,布料和服装的装饰多采用植物的枝、叶、蔓、果及几何图形,严禁偶像崇拜。
图片细密画中的波斯贵族
一些伊斯兰教的宗教习俗,也被中亚居民严格遵守。就拿丧葬风俗来说,在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之前,以祆教实行的火葬最为盛行。接受伊斯兰教以后,他们开始按照伊斯兰教教规实行土葬,尸体洗净后裹以白布,放入墓坑中,脸朝圣城麦加的方向。
除此之外,中亚居民们开始主动过开斋节等节日,伊斯兰历法也在进入11世纪以后得到了广泛使用(拓展阅读:元朝天文学:中国与伊斯兰文明的奇妙碰撞)。比如在莎车一带出土的喀喇汗王朝的法律文书中,使用的就是伊斯兰历。
图片举世闻名的马拉盖天文台遗址
再来看看文化与艺术领域。
出于诵读《古兰经》的需要,中亚居民学习阿拉伯文的热情逐渐增加,知识分子也开始使用阿拉伯文进行创作。
进入10世纪以后, 呼罗珊和塔吉克斯坦使用的波斯语,河中地区和中亚东部使用的突厥语,阿富汗使用的普什图语,北印度使用的乌尔都语,无一例外都是采用阿拉伯字母进行拼写的。
至于在喀喇汗王朝,这一现象更为显著。在建国初期,通行文字极其繁杂,涵盖了粟特文、藏文、汉文、回鹘文等。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话的文字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到了13世纪,阿拉伯文字取得了全面的优势。
图片翻译:何人所述?何人听闻?月亮的家安在杜松枝桠
进入10世纪以后,中亚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当中,都出现了伊斯兰文化的烙印。他们以对真主、先知、四位圣门弟子及王朝统治者的赞颂开篇,然后才进入对故事情节的描绘和对伦理问题的论述。
比如《福乐智慧》的撰写,就是采用阿拉伯诗歌中的阿鲁孜韵律完成的;《突厥语大词典》的修订,同样模仿了阿拉伯词典的编纂方法,即以阿拉伯字母拼写词条并释义。
图片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画像
在建筑领域,伊斯兰化的印迹也愈发明显。从11世纪开始,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等大型城市,均出现了典型的伊斯兰建筑形式。主体建筑底部为方体,顶部为圆穹、圆拱,建筑物有尖拱或圆拱形式的正门。
基于呼唤礼拜的需要,在主体建筑或大门的两侧建有邦克楼,外墙砖上刻有植物图案和花字题词;建筑的砖瓦、砌面陶板、雪花石膏雕刻当中,都使用了富有伊斯兰特色的几何图、鸟纹、植物纹、花式题词等装饰。
图片位于撒马尔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广场
3)与阿拉伯地区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亚地区实现了伊斯兰化,但内涵与阿拉伯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对此,埃及学者艾哈迈德·爱敏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一书中指出:
这些人信奉伊斯兰教之后,纵然成为了虔诚的笃信者,也不可能如阿拉伯人那样去理解伊斯兰教的内容。每一个民族之了解伊斯兰教,必定搀杂着本民族许多古代宗教的传统;每一个民族了解伊斯兰教的术语,必定模拟它,使它近似自己的宗教术语。
在政治体制上,阿拉伯人讲究“政教合一”,即国家领袖与宗教领袖集中于一个人身上;但在中亚地区,君主的继承主要依靠汗室成员的身份(拓展阅读:一文概述:新疆“和卓”的前世今生),并非依照统治者在宗教界的地位而定,即便他们都会对外公开强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真主所赐予的”。
图片
喀喇汗王朝萨图克·布格拉汗主题绘作
在法律制度上,中世纪的阿拉伯人提倡“国家和宗教法律制度合一”、“政府和宗教机构合一”、“政府和宗教行为合一”等理念;但在中亚地区,司法权并不完全掌握在宗教界首领手中,大多数的掌控者依然是世俗政权的统治者手中。
比如直到16世纪,哈萨克人恪守的法律依然是蒙古“大扎撒”,而不是伊斯兰教法(拓展阅读:身为“蒙古圣祖”的成吉思汗,为什么在中亚也一直备受尊崇?)。
在宗教信仰方面,阿拉伯人严格遵守着一神教的教义,反对除安拉之外的任何崇拜。但在中亚地区,人们一方面全面接受了伊斯兰教的宗教观,承认“神创说”;不过在另一方面,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均得以保留。实际上,“陵墓(麻扎)崇拜”就是充分体现。
图片位于今新疆伊宁的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扎(陵墓)

4

尾声

伴随着察合台汗国以及伊尔汗国的衰微,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进程再度呈现出了加深迹象。实际上,著名的帖木儿大帝(1336—1405)就是一个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

1370年,在河中地区站稳了脚跟的帖木儿夺得西察合台汗国政权,自称“大埃米尔”,定都巴里黑,建立帖木儿帝国;后迁都至撒马尔罕,改称“苏丹”。
图片帖木儿主题绘作
经过一系列的征服,帖木儿帝国的辖境东起北部印度,西达小亚细亚,南濒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北抵里海与咸海,囊括了伊朗、印度的部分地区以及伊拉克、南高加索局部地区和西亚的许多国家。
帖木儿搜罗了各地的大批能工巧匠和艺术家,并用劫掠来的财物在撒马尔罕修建了数十座富丽堂皇的大型建筑物,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帖木儿大清真寺。因此,这里一度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文化学术中心之一。
图片帖木儿帝国首都撒马尔罕
总而言之,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勃兴,一开始是阿拉伯统治者强制推行的产物,绝大多数当地居民是被迫接受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斯兰教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从而使人们由开始的被迫逐渐转变为自愿的行为。最终,伊斯兰教成为了中亚地区的最主要宗教,没有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62473927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Like (0)
777的头像77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微信
微信
SHARE
TOP
要想花得少,就用购宝。话费电费9折起,官方公众号: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