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近代史,没有什么事件比义和团运动更广为人知。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自发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妖魔化”与“神圣化”并存的评价。
义和团旗帜1
为什么义和团一定会崛起?


故宫博物院
“庚戌之变”主题绘作
码头市场,刊印年代1843年,出自《图解中华帝国——社会建筑风俗》
《图解中华帝国》中的中国民众
以宋江为首的很多梁山好汉,其实就是“古典爱国主义者”
央视《水浒传》结尾的“替天行道”大旗
电影《火烧圆明园》剧照
进入北京城的英法联军
《茶馆》中的马五爷,就是北京的教民
《走向共和》中向各国开战的慈禧太后
老照片中的青岛
老照片中的义和团
老照片中的义和团
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旗帜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义和团2
为什么清廷要支持义和团?
前面提到,义和团运动有着浓重的“排外因子”,而这种“排外”也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历史的必然”。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瓦德西
洋务运动的几个主要代表人物
访问美国的李鸿章一行
访问美国的李鸿章一行
《明定国是诏》内页(左),《京报》刊出的诏书原文(右)
谭嗣同在家书中认为,“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对维新的前景十分乐观
上排左起:谭嗣同、杨锐、林旭;下排左起:杨深秀、康广仁、刘光第
左起:山东巡抚毓贤、端郡王载漪(中坐者),二人都是义和团的忠实拥趸
左: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右:在东交民巷构筑工事的各国领事馆人员和卫队
八国联军入京及登上紫禁城金銮殿3
谁在贬低义和团?
对于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排外运动,作为近代中国本土刊行时间最长的《申报》,在1898—1901年间合计发表了近百篇社论文章。
老照片中的《申报》
19世纪末的德军官兵
胶澳总兵衙门
20世纪初,一列运送德军的火车停靠在胶济铁路胶州站
老照片中的义和团团民
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旗、团牌、告示
法国画报《Le Petit Journal》刊出义和团反教的图画
破坏铁路和电线的义和团团民
《辛丑条约》要求严惩的王公大臣:庄亲王载勋,赐死;辅国公载澜,流放新疆;甘肃提督董福祥,革职
清末外务部正门
从西安返回北京的慈禧与光绪皇帝等人
《辛丑条约》文本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上海租界示意图
内地最早的一本年鉴《Shanghai almanac 1852》刊载的上海地图
老照片中的外滩公园
老照片中的上海租界4
尾声
慈禧太后等人从北京出逃西安,在途经数省、行程达数千里的旅途中,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中国内地的贫困和凋残。
晚清较具影响力的六人,左起:庆亲王奕劻、荣禄、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正式提出了行宪的具体时间和步骤
老照片中的山西大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