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1840年6月,由英国挑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一般被视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毕竟,一个坐拥4亿人口与80万军队的庞大帝国,居然完败于远涉重洋的2万余名英军,着实令人汗颜。


1
不容忽视的“汉奸”现象
我国学界普遍认为,“汉奸”一词最早出现在康熙中期《黔书》中的“苗盗之患,起于汉奸”一句,泛指引诱苗人作乱或将枪炮、硝磺等违禁物品带到苗疆境内的汉人。





2
盛世背景下的“民穷”危机
用发展的眼光看,很多中国民众之所以选择“帮着英军打清军”,本质上还是利益驱动的结果。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无疑是“民穷”招致的恶果。












3
为什么会“民穷”?
众所周知,“民穷”一直都是制约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难题。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领域进行简要观察后和分析。
















4
英国人的“中国对策”
有鉴于此,英国在决定发动侵华战争以前就做出决断,“中国民众在专制统治下普遍缺乏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不会起来反抗外敌的入侵”(拓展阅读:近代日本“爱国大V”的中国观:政治失败、喜好空谈、善于贿赂、生育力强)。


《图解中华帝国》中的中国民众




5
尾声
在今天看来,清政府之所以选择主动求和,除了畏惧英国的船坚炮利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官民矛盾威胁自身统治。
因此,清廷于1842年7月18日密谕授权谈判代表耆英,表示愿意通过答应割让香港和增辟通商口岸等要求。对于清朝统治阶层的这种心态,英国官员利洛在《缔约日记》中如是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