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概述:什么是“喀尔喀蒙古”?

我们经常会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说法,即“黄金家族的正统在内蒙古,外蒙古是黄金家族的奴隶”。那么问题来了,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来了。

1

什么是“喀尔喀”?

“喀尔喀”一词,在蒙古语当中写作“Халх”,有“屏障”之意;所谓“喀尔喀部”,泛指游牧于哈拉哈河流域的蒙古人众。

哈拉哈河为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水系呼伦湖支流乌尔逊河上游,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部的达尔滨湖,全长399.5千米,流域面积为8736平方千米。《旧唐书》将之称为啜河,《辽史》为曷刺河,《金史》为合勒河,《蒙古秘史》为合泐合河,明朝文献为哈刺哈河,清朝文献为喀尔喀河。
图片哈拉哈河
1)达延汗分封诸子
伴随着捕鱼儿海之战的惨败以及脱古思帖木儿的殒命(拓展阅读:大厦崩塌20年:北元“重返中原”之梦的最终倒掉),昔日骄傲的“黄金家族”后裔们逐步沦为了被肆意摆布的棋子(拓展阅读:被压制百年的“黄金家族”:北元大汗们的凄凉血泪史)。
进入15世纪以后,蒙古分裂为了东西两大部分。其中,西部蒙古即明朝文献中的“瓦剌”,主要游牧在杭爱山以西以及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东部蒙古即明朝文献中的“鞑靼”,主要游牧于今内蒙古以及蒙古国境内。
图片瓦剌与鞑靼
据《蒙古源流》记载,时年只有7岁的“黄金家族”后裔巴图蒙克于1470年即位,史称“答言合罕”即达延汗。
在妻子满都海夫人的苦心经营下(拓展阅读:满都海夫人:蒙古史书中的“草原第一女豪杰”(修订版)),达延汗先后击败了“百年之敌”瓦剌部与飞扬跋扈的太师亦思马因,还确立了“只有忽必烈后裔的嫡系长支才能担任蒙古大汗”的正统观。
图片蒙古国电影《满都海斯琴》中的幼年达延汗
大约在1510年左右,真正将东部蒙古置于自己麾下的达延汗,利用济农(副汗)与万户制度,将各大小部落合并为六个万户,并按照蒙古传统分为左右两翼(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什么是“察哈尔”?)。
其中,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咯尔喀、兀良哈,达延汗驻牧于察哈尔万户属地,直接统辖左翼三部;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由派驻于鄂尔多斯万户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济农行使管辖权。
图片电影《满都海斯琴》里的达延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兀良哈以外,达延汗将其余五个万户全部分封给自己的九个儿子。但令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尽管异姓贵族退出了最高统治阶层,黄金家族的血缘纽带并未使东部蒙古实现真正的统一。
2)什么是“内外喀尔喀”?
在达延汗分封诸子时,特意将喀尔喀万户分为左右两翼。用发展的眼光看,这也为其后续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第六子阿勒楚博罗特,被分封至喀尔喀左翼万户。进入16世纪中叶,他们跟随大汗达赉逊南下至大兴安岭以南地区。因此,一些文献中将之称为”山阳喀尔喀”。
图片
孛儿只斤·达赉逊,常与辽东明军发生冲突,并数次侵入明蓟西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部逐步分化为巴林、扎鲁特、弘吉刺特、巴岳特和乌济叶特五部,清朝文献中将之称为“内喀尔喀五部”。
进入17世纪以后,内喀尔喀五部逐渐被后金兼并。其中,巴林、扎鲁特被编为外藩扎萨克旗,弘吉刺特、巴岳特和乌济叶特基本上被编入八旗组织,不再冠以喀尔喀名号。
图片“内喀尔喀五部”的分布
达延汗第十一子格哷森札被分封至喀尔喀右翼万户,其人口主体主要是元朝身为“五投下”之一的札赉尔(札剌亦儿)部。因此,一些文献将格哷森札称为“格哷森札札赉尔”或“扎赉尔珲台吉”。
大约在1538年前后,博迪汗联合土默特、鄂尔多斯以及喀尔喀等部征讨并彻底瓜分了兀良哈万户。其中,格埒森扎收获颇丰,势力一度延伸到了杭爱山一带。
图片
孛儿只斤·博迪,达延汗长孙,一度想吞并右翼三万户
进入17世纪以后,格哷森札的领地东起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西至杭爱山,北至贝加尔湖,南抵内蒙古北部的广袤地区,即今天蒙古国的大部分领土。
格哷森札死后,其七子分家产,逐渐形成了七个游牧集团,被后世称为“七和硕喀尔喀”、“山阴喀尔喀”或“外喀尔喀”。基于行文方便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用“喀尔喀部”一词来指代“喀尔喀右翼万户”。
图片蒙古国地图

2

喀尔喀部的发展

前面提到,格哷森札统领的喀尔喀部的人口主体是札剌亦儿部。对此,日本历史学家冈田英弘(1931—2017)也给出了肯定意见(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什么是“骑马民族的征服王朝”?)。

1)“奇妙”的分封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黄史》等蒙古文献当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格哷森札被分封至右翼喀尔喀万户”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偶然因素:
早先,喀尔喀部赤那思部叫乌都博罗特的人抵达达延汗处,请求说:如今,由扎赉尔人西克其讷尔统辖喀尔喀部。请派一个儿子去做[喀尔喀的]主人。
[达延汗]非常赞同,将吉迷斯斤哈屯所生长子格哷博罗特(达延汗第九子)送去。一年后,乌都博罗特将格哷博罗特送回,解释说:[格哷博罗特]性情暴躁且任性,所以担心大汗您安抚的百姓将会遭罚!
[乌都博罗特]返回时,带走了正在玩耍的[格哷博罗特的同母弟]格哷森札,并收为养子。
图片
《黄史》内页
2)什么是“札剌亦儿”?
根据拉施特《史集》中的记载,札剌亦儿部与黄金家族之间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成吉思汗的六世祖海都身上。
在海都年幼时,“部分札剌亦儿人曾杀死了他的母亲及八位兄长”。待到他成年以后,率兵将之征服,“(札剌亦儿的)成年男子被杀害,妇女和儿童都沦为了海都的孛斡勒。”
考虑到“孛斡勒”一词有“奴隶”之意,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至少一部分札剌亦儿人与黄金家族的关系“是以主仆为始的”。
图片
《史集》中文版封面
不过话说回来,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进程中,札剌亦儿部的“孛斡勒”与“非孛斡勒”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正如《蒙古诸王朝史纲》中所说的那样,“当铁木真称汗以后,全体札剌亦儿人都随那些被俘获的札刺亦儿人,自称为乞颜后裔了”。
等到了元朝时期,札剌亦儿部的首领与贵族们已经以“斡脱古·孛斡勒”的身份活跃于政治舞台(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世界性帝国”元朝的“多元一体”与“兼容并包”)。
图片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斡脱古·孛斡勒”?在蒙古语当中,“斡脱古”一词有“耆老、苍老”之意。因此,“斡脱古·孛斡勒”直译过来就是“老奴隶”。
不过话说回来,“斡脱古·孛斡勒”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奴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对此,历史学家亦邻真在《关于十一十二世纪的孛斡勒》一文中指出:“要想成为斡脱古·孛斡勒,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他应该是成吉思汗家族的世代沿袭的孛斡勒。其次,他必须立过大功,有权有势。”
一言概之,“斡脱古·孛斡勒”完全可以理解为“元勋世臣”。由此可见,所谓“黄金家族的正统在内蒙古,外蒙古是黄金家族的奴隶”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够准确的。
图片电视剧《成吉思汗》剧照
3)崛起源头:瓜分兀良哈部
在今天看来,讨伐兀良哈万户的战争,对喀尔喀部后续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截止16世纪初,兀良哈万户主要驻牧于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与克鲁伦河和鄂嫩河的上游地区。早在9世纪时,这一地区就是兀良哈先民的住地,在被居于额尔古纳河畔的蒙古先民征服以后,他们与札剌亦儿部一样,成为了黄金家族的“斡脱古·孛斡勒”。
图片肯特山,位于蒙古国北部中央省和肯特省,是蒙古民族圣山之一
鉴于兀良哈人在蒙古崛起时立下了巨大功勋,因此其部落首领一直都处在大蒙古国与元朝的显贵阶层。成吉思汗去世以后,“斡脱古·孛斡勒”出身的兀良哈千户玉典赤,率其属民一直驻牧于肯特山一带,世代为成吉思汗守陵,并享受着一系列的优待和特权。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兀良哈万户的人口主体,就是为成吉思汗守陵的玉典赤千户的属民后裔拓展阅读:为什么抗战爆发后,成吉思汗一跃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修订版))。
图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成吉思汗画像
进入16世纪20年代,为了寻求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喀尔喀部开始寻求向西方与北方扩张,旋即与接壤的兀良哈人产生了直接冲突。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博迪汗以兀良哈人“不服从大汗约束”与“时常侵扰察哈尔驻牧地”为由,联合鄂尔多斯、土默特等部,先后四次发兵予以征讨,最终在1538年将之彻底击败并瓜分。其中,兀良哈万户原有牧地以及部分部众统统归格哷森札所有。
进入16世纪中叶,蒙古左翼各部纷纷南下(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庚戌之变”的前世今生(修订版))。于是,喀尔喀部一度越过蒙古帝国故都和林并领有杭爱山的中东部地区,几乎整个漠北草原均被其收入囊中。
图片今天的哈拉和林
4)格哷森札的家族世系
结合《大黄史》与《阿萨喇克其史》当中的记载,格哷森札一共娶了两个夫人。其中,大夫人为内喀尔喀乌济业特部贵族孟固差达鲁噶的女儿杭图海,小夫人可能是兀良哈贵族玛都之女孟贵。
1548年,时年36岁的格哷森札在克鲁伦河畔去世,留下了七男三女。
图片格哷森札的家族世系
格哷森札去世后,大夫人杭图海将家产分给了自己的七个儿子。其中:
  • 长子阿什海达尔汉珲台吉分得乌审和扎赉尔两部(《阿萨喇克其史》认为是兀讷格特和扎赉尔两部)
  • 次子诺颜泰哈坦巴图尔分得卜速忒与额勒只斤两部
  • 三子诺诺和伟征诺颜分得克噜特与郭尔罗斯两部
  • 四子阿敏都喇勒诺颜分得和啰、库里叶、绰琥尔三部
  • 五子达味分得库克亦特、合答斤二部
  • 六子德勒登昆都伦分得唐古特、萨尔塔兀勒二部
  • 幼子萨木贝玛分得兀良哈部
图片哈拉和林风光
等到了16世纪后半叶,喀尔喀部再度分成左右两翼,并进一步分化成了七个游牧集团:
右翼包括了长子阿什海达尔汉珲台吉、次子诺颜泰哈坦巴图尔、六子德勒登昆都伦、七子萨木贝玛及其后裔各部,驻牧地位于杭爱山以西,直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左翼包括其三子诺诺和伟征诺颜、四子阿敏都喇勒诺颜、五子达味及其后裔所部,驻牧地位于杭爱山到哈拉哈河流域。
图片位于乌兰巴托的博格达汗宫
5)与瓦剌的较量
需要指出的是,在格哷森札去世以后,默特部与鄂尔多斯部曾多次大举讨伐瓦剌部(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准噶尔与哈萨克的恩怨情仇)。坦诚说,这对喀尔喀部向西部草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结合各方文献看,在这一时期针对瓦剌的军事行动当中,最知名的人物当属阿什海达尔汉珲台吉的孙子赉瑚尔与诺诺和伟征诺颜的长子阿巴泰。
图片电视剧《哈萨克汗国》中的瓦剌首领
据《清内阁蒙古堂档》中的记载,“阿巴泰汗因赉瑚尔为札赉尔台吉之长子(即阿什海达尔汉珲台吉)后裔而立为汗”。
1587年,瓦剌人在战斗中击败并杀害了赉瑚尔。很快,阿巴泰率军在位于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境内的库博克儿一带重创瓦剌军队,为其报仇。
图片
准噶尔汗国的骑兵
当然,这种复仇其实只是一种说辞而已。实际上,以复仇为名来击败并控制瓦剌才是主要目的。在击败瓦剌以后,阿巴泰委派长子萨布固泰担任瓦剌的最高长官。不过,在阿巴泰于1588年去世以后,萨布固泰就被驱逐出境了。
学界认为,库博克儿之役只是双方博弈的开端。值得一提的是,截至17世纪初期,喀尔喀部一直占据着上风。比如在1616年的俄文史料中,依然存在着“卫拉特人(瓦剌)向喀尔喀纳贡”的记录。
图片明朝后期的漠北格局

3

喀尔喀三部的形成

自16世纪末至17世纪30年代, 喀尔喀左右二翼先后分成了三个汗部,即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与车臣汗部。

1)什么是土谢图汗?
一般认为,喀尔喀部中首先称汗的是前面提到的阿巴泰。对此,理藩院《蒙古王公表传》当中如是写道:
初,喀尔喀无汗号,自阿巴岱(阿巴泰)赴唐古特(西藏),谒达赖喇嘛,迎经典归,为众所服,以汗称。子额列克继之,号墨尔根汗。额列克子三,长衮布,始号土谢图汗,与其族车臣汗硕垒、扎萨克图汗素班第同时称三汗。
结合各方史料看来看,在16世纪后半叶的喀尔喀各部当中,阿巴泰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他在1580年称汗,人称“赛音汗”。
图片古画中的阿巴泰与妻子
1586年,他在呼和浩特专程谒见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并求得了“佛法大瓦齐赉汗”的汗号。其中,“瓦齐赉”是梵文的音译,即佛教里的“金刚”。从这以后,他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瓦齐赉赛音汗”。
有趣的是,根据《蒙古源流》当中的记载,当阿巴泰向三世达赖请求“赐予自己瓦齐赉之名的汗号”时,一度被后者以“担心对你们蒙古的政统有妨害”为由委婉拒绝。
图片
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不愿意将“瓦齐赉汗”的称号赐予阿巴泰?其实原因很简单,当二人会面时,三世达赖让阿巴泰从满屋子的佛像中选取一件,而后者选取了一个“已经变旧了的伯木古鲁巴像”。
须知,伯木古鲁巴是藏传佛教帕竹噶举派的创始人。鉴于此,我们有理由猜测,在阿巴泰谒见三世达赖以前,很可能皈依了噶举派。
考虑到三世达赖是格鲁派的最高领袖(拓展阅读:一文概述:藏传佛教与蒙古人的恩怨情仇),因此他既不愿意授予其“瓦齐赉汗”号,也无法认定阿巴泰是“金刚手的转世”。但在阿巴泰的一再请求下,三世达赖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图片
金刚手菩萨唐卡
但在阿巴泰死后,他的儿子额列克并未成为第二代“瓦齐赉赛音汗”,而是选择“墨尔根汗”作为自己的汗号。“土谢图汗”的汗号,应该始自阿巴泰的孙子衮布。入清以后,“土谢图汗”成为了喀尔喀三汗的名号之一,被固定并保留了下来。
2)什么是札萨克图汗?
“扎萨克图汗”是喀尔喀右翼的汗号。根据《蒙古王公表传》中的记载,前文提到的赉瑚尔的长子素班第,是第一代扎萨克图汗。
1596年,素班第在塔喇尼河畔主持召开了所有喀尔喀首领和贵族全员参加的会盟。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左右翼势力优势发生显著变化的开端。
在这次会盟上,所有的首领与贵族们一致推举素班第为“扎萨克图汗”,并共同制定了“全喀尔喀人都必须遵守的律令”。在座次安排上,素班第居于众人之首,他的胞弟哈坦巴图尔为副,尚未称汗的阿巴泰汗之子额列克居于第三位。
图片蒙古国画像绘制的素班第
成为了喀尔喀各部最高领袖的素班第,不仅一直致力于与清朝(后金)的对抗,并与宿敌卫拉特部于1640年签订了和平协议,并共同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
学界认为,这部法典不仅是研究17世纪前后蒙古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的重要文献,还对清朝《理藩院则例》的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1650年,素班第去世。不出意外,漠北局势再度陷入混乱。其中,得到清朝保护与支持的土谢图汗,再度成为了漠北最显赫的势力。
图片《蒙古—卫拉特法典》蒙古文版本内页
3)什么是“车臣汗”?
第一代“车臣汗”,当属格哷森札的曾孙硕垒。资料显示,早在1614年前后,他就以“达赖车臣洪台吉”的身份活跃于左翼诸部的几次会盟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与林丹汗同为“黄金家族”后裔,而且还是连襟——硕垒的妻子阿海福晋,是林丹汗的正妻囊囊太后的亲姐姐。
图片
林丹汗,成吉思汗22世孙,察哈尔部首领,北元史上最后一位宗主大汗
1627年底,被皇太极击败的林丹汗率部西迁(拓展阅读:为什么科尔沁蒙古主动抛弃林丹汗,倒向了建州女真的怀抱?)。为了躲避战乱,在1628—1629年间,苏尼特、乌珠穆沁等察哈尔属部的大批人众纷纷北上,投奔“亲属”硕垒。
大约在1628年左右,他被部众以及“察哈尔逃人”们一致推举为“共戴马哈撒嘛谛车臣汗”即“车臣汗”。
图片车臣汗部的大致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在硕垒称汗以后,一方面敦促囊囊太后等人北迁投奔自己,另一方面特意致书皇太极,宣布自己以皇族身份“守护着大玉宝政”,力图将蒙古汗廷迁至漠北,保证蒙古汗统的延续。
另外,基于维系喀尔喀各部稳定的需要,他还热心支持土谢图汗衮布之子作为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坐床,并在1646年引诱已经归附清朝的苏尼特部北入喀尔喀,甚至专程遣使莫斯科,试图与之结盟。
不过话说回来,鉴于三个汗部之间的对抗日益严重,难以一致对外,壮志难酬的硕垒最终于1650年前后黯然离世。
图片清朝时期的外蒙古行政规划

4

尾声

进入17世纪中叶,漠北政局变得极为动荡。在相继实现了对南疆(拓展阅读:一文概述:策妄阿拉布坦的崛起与对南疆的征服)与哈萨克等部的征服后,志在恢复“大蒙古国”的准噶尔大汗噶尔丹,于1688年8月亲率3万大军发动了对喀尔喀部的“闪电战”。

面对噶尔丹的虎狼之师,仓促迎战的喀尔喀三部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溃卒布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在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之弟,一世哲布尊丹巴罗桑丹贝坚赞的提议下,各部一致决定投附清朝。
图片多伦会盟主题绘作
1691年,康熙在多伦诺尔与喀尔喀各部首领与宗教领袖进行会盟。伴随着各部“俱照四十九旗编为旗队,分左中右三路,设盟,实行盟旗制度”,喀尔喀蒙古被正式纳入进了大清帝国的版图(拓展阅读:正本清源:外蒙古独立的前世今生(视频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62473927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Like (0)
777的头像77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微信
微信
SHARE
TOP
要想花得少,就用购宝。话费电费9折起,官方公众号: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