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前内需不足,市场消费疲软,许多平台都在讨论“通缩”,甚至上升到“经济萧条”。
面对市场的焦虑,国家统计局出面背书: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通缩,全称为“通货紧缩”,按经济学家萨缪尔的定义:价格和成本出现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
通缩的出现,意味着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会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反映到社会上,就是经济停滞不前,市场需求暴跌,各行各业都没生意没业务了。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物价下跌不好吗?
平民百姓哪个不希望物价降低,为何经济学家反而盼着涨价?
其实经济学家并非盼着涨价,而是担心物价持续性普遍性下跌,会扰乱整个市场的消费环境。
市场永远是“买不涨不买跌”,当物价普遍开始下跌后,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会选择延迟消费,等待物价进一步下跌。
商品卖不出去,为了生存只能进一步降价,开启内卷模式,加剧消费者观望心态,刺激消费进一步下滑。
消费无法启动,生产就会停滞,整个经济都会陷入恶性循环,这就是通缩的实质。
物价跌是好事,但一旦过了度,就会变成噩梦。
物价涨也同理,一旦过了度,就会变成通货膨胀,更是经济噩梦。
通缩案例: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就是由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导致,最终逼得德、日、意三国右转,直接引爆二战。
通胀案例: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末期,蒋介石政府滥发金圆券,导致钱如废纸,几麻袋钞票买不了一个烧饼。
从统计局的数字来看,当前虽然消费不足,但并没有出现通缩。
可市场经济本质上不是数据,而是信心,不管真消息还是假消息,只要信的人多就会变成真的,所谓“预言自我实现”。
除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历朝历代,都严打《推背图》这类的鬼玩意。
毕竟人对未来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古代经济落后,迷信者众,社会矛盾又多如牛毛。
再被这些称王称帝的“预言”一蛊惑,本来不想造反的,都想试试运气了。
从五代开始,《推背图》就防不胜防,南宋甚至奇葩到“以魔法攻击魔法”,编写了几十个版本,玩了一出古代的排列组合。
我父亲年轻时见到的《推背图》版本,已更新到建国后,还预言了改革开放。
我毕业后去上海图书馆做兼职,当民国文档录入员,见过的《推背图》版本就更多了,老蒋自己就开发了两套《推背图》。
抗战以后,国民政府鉴于版本太多,为了凝聚人心,又托名金圣叹伪造了一份“原始版”,俗称《金批版推背图》。
改开后舆论开放,以《推背图》为代表的牛鬼蛇神又重回舞台,自称掌握天机。
大家如果遇到那种能预测未来的“大师”,还是多个心眼为好。
说这些闲话是告诉大家,从古到今,凝聚共识比什么都重要,连统治者都不得不为此装神弄鬼。
老猫谈银行降息时提过,现在的经济形势并不轻松:存款同比增长幅度,远高于贷款同比增长幅度。
而且贷款的含金量也不足,主要是地方政府债和国企,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增幅很小。
要么是银行不肯借,要么是企业借不到,两种都不是好消息,都意味着市场信心不足。
可国家明明放水了,钱呢?
钱在空转!
银行背着放贷的KPI,又背着回款的KPI,两种KPI互相打架,但又必须完成。
无奈之下只能左手倒右手,同行之间互贷互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此外,房地产缺席经济舞台后,一直没找到接替者:过去房地产经济高歌猛进,可以带动整个下游产业链。
瓷砖、油漆、门窗、家电、家具、卫浴、五金等一系列行业,全部有订单,这就带来了千万工地就业。
而这些就业,又养活了无数相关店铺。
围绕这些工人和店铺的产业链,更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其影响根本无法估计。
但现在房地产经济萎靡不振,银行放水也没地接啊!
买房需要贷款,但贷款旅游,贷款消费就少有人做,即便有个例,也会被当作“超前消费”的反面典型,没多少人效仿。
而汽车一来单价低,二来正不断降价,也补不上房地产的窟窿。
大部分货币无法进入消费体系,因而造成了现在的诡异局面:一方面银行不断放水,一方面市场到处缺钱。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只有一条路:熬!
熬到“房地产经济没落”的阵痛过去,熬到政府和银行接受现实,承认房子不该这么贵。
这是个痛苦且缓慢的过程,很多年前就有人设想过了,但触及到的利益太大,只能无疾而终。
毕竟,房子一直和医疗、教育等核心资源捆绑在一起。
可现在有办法了:年轻人不结婚,低生育改变了一切。
丈母娘经济正在坍塌,年轻人别说生孩子,连婚都不想结,教育资源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
年纪轻轻,又离死亡和重病很遥远,何况现在交通这么发达,离医院远一点,他们怕个毛线啊!
这帮小兔崽子,居然没软肋可抓,肉食者也麻了!
熬吧,熬到房子这座大山塌了,其他消费才能盘活!
毕竟,只有一鲸落,才能万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