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回族”的传说究竟始于何时、出于何人,现在不甚清楚。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朱元璋是个如假包换的汉族人。
白寿彝与所著《回族人物志》封面1
朱元璋是回族吗?
根据“十回保明王”的民间传说,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李文忠等十位明朝重臣都是“刚烈之回民”;朱元璋登基以后,先后在南京、西安等地敕建清真寺。由此有人断言,朱元璋本人可能是回族。
两版风格迥异的朱元璋画像
周有光,著名语言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元朝末期,凤阳北城皆为汉民,南城皆为回民。朱元璋生于凤阳南城朱氏族群内,故应是回民;
- 据说,朱元璋当初埋葬去世的父母和大哥尸首是用白布裹起而埋葬的,这是穆斯林的风俗;
- 朱元璋的原配妻子姓马且不裹脚,故大概率是回民。还有人指出,当时的回民女性是不会嫁给汉人男性的;
- 朱元璋出家为僧的皇觉寺,原本是一座清真寺,所谓“出家为僧”实际是在清真寺里做经堂学生;
-
由于朱元璋是回民,所以明朝对穆斯林很重用,甚至一些后人也会遵循穆斯林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明武宗禁食猪肉等等。
位于安徽凤阳的明皇陵石刻- 朱元璋家并不住在凤阳城内,而是居于城外的农村;
- 朱元璋的长相是“回族相貌”的观点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出家为僧的经历更有明确记载;
- 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去世后,因为无钱买棺材,所以只能使用破旧衣裳裹尸予以安葬,《皇陵碑》里“殡无棺椁,被体恶裳”一句就是证明;
- 朱元璋的原配妻子姓马与不裹脚的特征,不能验证其一定就是回民。
位于安徽凤阳的明皇陵石刻2
朱元璋对伊斯兰教的态度
尽管朱元璋不是回族人,但他在建立明朝以后,不仅在总体上保持着对伊斯兰教的宽容与尊重态度,也对回回人的伊斯兰教信仰给予了一定的保护和支持。
学者程敏政(1446—1499)在编辑《皇明文衡》时,将《讨中原檄》列入该书之首
坤舆万国全图
《授时历》截图
南京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净觉寺
净觉寺内的碑刻
位于宁夏的同心清真大寺
北京的牛街清真寺3
尊重伊斯兰教的底层逻辑
元末的地方叛乱以及天灾、瘟疫和饥荒的大规模冲击,使得中原各地人口锐减,经济萧条、百姓生活极端困苦,大量农田沦为荒地(拓展阅读:沉迷于窝里斗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是如何摧毁元朝的?)。
明朝与北元的对峙
在元朝,可以看到很多“异样面孔”
位于青海的洪水泉清真寺
《皇明祖训》古本内页
伊斯兰教的传播路径
《丝路山水地图》中的哈密地区
麦加清真大寺
位于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
祷告中的南亚穆斯林4
客观存在的“回回歧视”
当然,基于巩固统治与防范异教徒的双重需要,明朝也对伊斯兰教推行了一定的防范和限制政策。
南京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净觉寺
明朝《贡狮图》中的回回人形象
明孝陵
欧洲传教士眼中的明朝
崇祯自尽,明朝灭亡
《大诰》内页局部
《大诰》内页
南京明故宫俯瞰
《大诰》内页
南京明故宫遗址
南京明故宫遗址5
尾声
到了17世纪中叶,居于明朝境内的回回人基本上完成了“本土化进程”。根据葡萄牙教士曾德昭(1585—1658)的记载,当时的回回人“说当地的话,只识几个字,不知道他们原来的语言(波斯语)”了。
曾德昭(1585—1658)与著作《大中国志》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