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医疗界大罢工以后,不断出现医患悲剧,而最近的女童溺水不治,更将相关舆论推向风口浪尖。
事件过程并不复杂:韩国一名两岁的女童,不慎溺水后经过紧急救治,心跳已恢复正常,这时只要进一步进行手术治疗,基本就能活过来。
但女童父亲找了十多家医院,均被这些医院以“人力不足”、“病床不足”等理由拒收,最终女童再次心脏骤停,并被宣布死亡。
悲剧发生后,政府与医生互相指责:政府指责医生冷漠自私,医生指责政府牺牲民众。
01
双方矛盾加剧且互不相让,代价却要无辜的病患来承担。
骂医生冷血非常容易,但老猫一向反对情绪输出,还是想认真聊下前因后果。
韩国当下的医疗资源困境,不能简单归咎于韩国医生“道德低下,不顾大局”,而是和分配制度有关。
无论是上届的文政府还是本届的尹政府,都没有直面医疗资源紧张的根本难题,只是简单的转移矛盾。
即便医学院扩大招生能够通过,韩国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依旧无法改变,毕竟医疗资源高度私有化的问题没解决。
当代韩国“五强”医院,全部为私立医院,韩国医疗服务百分之九十以上为私有单位。
医疗私有化的本质,是将“健康”当作一种消费品,将病患当作“消费者”。
在这种特殊的利益驱动下,会自然而然地想办法盘剥病患,毕竟自收自支,没有政府补贴。
而且市场化导向的医院里,不同科室收入差距过大,同样学历同样大学的两个医生,选择医美和急诊,收入有天壤之别。
这点其实中国人也感同身受,特别是几年前互联网红利期:
同一届同分数同大学的两个高考生,一个选了土木专业, 一个选了IT专业,毕业以后的命运截然不同。
02
韩国更悲剧,因为体量太小,资源吸收有限,高薪岗位就那么多,大部分都往医生专业卷,导致军备竞赛不断加剧。
而考试成本飙升后,无论考生本人还是背后家庭,都要花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
好不容易熬出头,这帮毕业生正想着回本, 韩国政府突然说要扩招。
原来预期的收入全部落空,原来的付出无法收回,你觉得他能答应吗?
将心比心,我们如果在那个处境,也会很抓狂吧?前期那么多成本怎么办,以后的路怎么走啊?
在正常的医疗系统中,“健康”应该是一种权利,国家为医疗单位提供各种资源,通过医疗单位来维护公民的健康权。
这套系统为何在韩国变形?之前《澎湃新闻》有个报道,认为韩国医疗之所以“误入歧途”,是受美国影响。
因为美国的医疗体制下,病患就是消费者,需要为自己的健康承担主要成本。
讽刺的是,韩国在朴卡卡时代,以及后续的军政府时代,都是将健康视作一种权利。
因此政府各种划拨资源给医疗单位,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医疗援助。
军政府时代为了收买民心,不断扩大强制社会保险范围,并最终覆盖全社会。
但韩国的民主化浪潮来临以后,这种军政府时代遗留下的“强制医疗保险”,被当做独裁烙印,被当做“专制遗毒”遭到全面废弃。
03
民主派认为,医疗服务若不能全由国家负责,就应该交给自由市场,将韩国全面带入医疗服务私有化时代。
此后历届的韩国政府,都因为各种原因,不断削弱国家在公共医疗上的资源投入,终于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之前聊房地产问题的时候,老猫经常说“价格由供需决定”,卖房的太多,买房的减少,房价必然下滑,什么政策都没用。
放到韩国医生的问题上,也是一样一样的:韩国人想考上医学院的热门专业,也是千军万马,刀山火海卷过来的,付出了极其高昂的成本。
政府如果增加供给,又不肯对原来的成本进行买单,必然冒出很多愤愤不平者:砸锅卖铁买房子,贷款刚批下来,房价就玩腰斩,能不闹事吗?
对这些抗争的医生而言,这并非“为富不仁”的问题,而属于“血本无归”的问题。
更可悲的是,韩国医学界那些前辈,早就捞得盆满钵满,新政策主要打击的是准医生人群,他们也不是什么强势群体。
他们唯一的对抗手段,就是学习前辈搞集体罢工,逼迫韩国政府妥协。
通过罢工对抗政府,在韩国医学界是老套路,有过多次成功经验。
04
比如在2000年韩国有4万名医生,为了反对医生扩招,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罢工示威,全国八成医院及诊所被迫关闭。
当时的金大中政府作出让步,将医学院招生人数减少10%,禁止药剂师任意配药并增加医疗费等。
医疗界认为,只要学习前辈的经验,就能争取最后的胜利。
但本届尹锡悦政府也很为难,搞这么大动静,如果就此让步,很可能会影响他自身以及保守派的支持率。
何况大多数韩国人,也明确支持推动培养更多医生的扩招计划。
如果政府放弃医生扩招改革,会让民众觉得政府能力不足。
尹卡卡进退两难,回旋余地被不断压缩,估计已后悔起初的鲁莽。
千言万语,体制问题只能在体制动手,转移矛盾没有出路!
当年韩国医疗全面私有化,是为了提高经营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但从现状来看,这个计划与设想,应该算彻底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