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以来,因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贸易战”这个概念已经家喻户晓。
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贸易战”并非新鲜事,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先例,齐国的名相管仲,就是贸易战能手。
01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但一般人对齐国的印象往往是大国,对鲁国的印象往往是小国。
其实鲁国也威风过,最开始还做过齐国的老大哥。
西周时中原有三个大国,一个是姜太公的封国齐国,一个是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国卫国,一个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封国鲁国。
周公旦,就是历史上那个赫赫有名的“周公”,周朝礼制的创立者,周朝实际上的“摄政王”,历代名臣的终极楷模。
鉴于周公旦对周王室的巨大贡献,在周成王上台后,对周公旦的封国格外厚待。
按《礼记》的记载,“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追封周公享受天子待遇,这也意味着授权鲁国作为第一诸侯,管理东方天下。
时光荏苒,局势变幻:随着西周没落和齐国崛起,鲁国逐渐失去了东方第一大国的位置。
但齐国崛起没多久,遇上了多年内乱,又给了鲁国迎头赶上的机会。
齐鲁两国当时的处境,比邻而居又互不顺眼:齐国想争霸必须摆平鲁国;鲁国想当盟主也必须摆平齐国;齐国和鲁国多次干涉彼此内政。
02
这个干涉内政,还不是一般的干涉,而是插手对方接班人问题:齐襄公去世后,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想回国继承王位。
鲁国悍然违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虽然当时肯定没有),支持公子纠和小白打内战,严重危害了齐国的统治社稷与社会稳定。
因此小白上台后,不管是出于私人恩怨还是国家利益,都要找鲁国算总账。
齐桓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刚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派大夫鲍叔牙率兵攻打鲁国。
鲁国的鲁庄公自觉不敌齐国,于是积极选贤用能,让曹刿率兵抵抗,而这个曹刿,就是我们教科书上那个。
上过中学的朋友,对《曹刿论战》肯定有些印象,这哥们说出好多名言。
诸如“肉食者鄙,不足远谋”、“小惠未遍,民弗从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传世佳句,成为大家学生时代共同的青春回忆。
曹刿打败了齐军,让齐桓公大为恼火,这时管仲提议,不需要用军事手段,用经济手段一样可以摆平鲁国。
《管子》这段内容很精彩,原文抄录给大家。
03
齐桓公问管仲曰:鲁、梁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螯也,齿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 管子对曰:鲁、梁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
桓公曰:诺。
齐桓公问管仲:鲁、梁这两个国家(梁是鲁的附庸国),是齐国的心头大患,非拔掉不可,现在我想拿下它们,该怎么做呢?
管仲回答:鲁梁的文化风俗习惯,使他们的老百姓喜欢织绨。
请大王和左右的贵族们,带头穿着“鲁梁制造”的绨衣,从而带动齐国内的老百姓,都去买“鲁梁制造”的绨。
而且要严禁齐国生产,国内和绨有关的都依靠鲁梁进口,到时鲁梁肯定有大批农民放弃农事,转行到收入更高的织绨行业。
齐桓公说:好!就这么办。
04
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 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而财足用也。”
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鲁、梁。
鲁、梁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绁繑而踵相随,车轂齺,骑连伍而行。
管子曰:“鲁、梁可下矣。”
齐桓公穿着“鲁梁制造”,在泰山南边显摆了十天,带动全国上下都开始穿“鲁梁制造”。
于是管仲对鲁梁两国的商人说:请你们为我提供纺织品,我用国际通用货币(黄金)和你们交换。你们国家不必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财政一样能有盈余。
鲁梁两国的政府了解了纺织品带来的贸易顺差后,下发了用各种政策利好,来带动国内纺织业的发展。
过了十三个月,管仲派人到鲁梁两国考察。
发现两国的纺织业非常繁荣,所有的车辆和马匹,几乎都用来运输出口到齐国的纺织品,导致街道尘土飞扬,十步之外都看不见人。
管仲便向齐桓公汇报:计划成功,可以和平演变了。
05
公曰:“奈何?” 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梁通使。”
公曰:“诺”。
齐桓公问:要怎么做呢?
管仲回答:请大王重新开始穿齐国丝绸做的衣服,带领全国上下,不再穿用“鲁梁制造”,断绝和鲁梁两国的外交关系,
齐桓公说:好!就这么办。
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 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
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
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又过了十个月后,管仲再派人去鲁梁两国考察。
鲁梁两国的老百姓,普遍缺乏粮食供应,又陷入失业后的贫困中,连朝廷急需的赋税都交不起。
这里面“应声之正”,恐怕有些胖友看不懂,老猫做个解释。
应声的意思,是随着声音,形容急迫迅速;正是古代的通假字,如同“征”,赋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急需的赋税”。
两国君主知道上了大当,连忙命令百姓放弃纺织,赶紧返农种地,但粮食没法在三个月内变出来。
鲁梁两国粮价飞涨,他们买粮价格是齐国卖粮的十倍,齐国在粮食贸易中,获取巨额利益。
两年之内,鲁梁两国百姓有六成归附了齐国,到了第三年,连他们的君主也请求归附。
06
这就是古代经济上赫赫有名的“齐帛亡鲁”,管仲能赢的根本原因,在于鲁梁两国的“产业空心化”。
粮食是刚需,而绨衣却有足够的替代品,为啥作为主要对手的齐国,它不去挣这个钱,却白白便宜他国?
鲁国显然没想明白,或者哪怕有人看出来了,但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对上上下下的发财梦,清醒者也是独木难支。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生存,其实依赖三点“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工与农是刚需,但来钱很慢,而商来钱最快。
而在商业中,又以金融业成本最低,获利最快,所以帝国的崩塌,往往就是“金融腐蚀制造”开始。
为什么这些年美国在舆论场频频失利,为什么连西方盟友,都开始怀疑美国的实力,不看好贸易战的结果?
因为贸易战的成败,最终还是国家意志、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综合比拼,而不是靠谁嗓门大。
古人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兵。
很多时候,武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隐忍不动也未必就是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