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个社会顽疾,最近这几天又闹出了大新闻!
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多家粮油企业,存在油罐车运输乱象:装载煤制油的罐装车,未经任何清洗与消毒,直接装起了食用油。
这些被污染的食用油运出来后,会交给当地分销商运营,在短时间内流入二级市场,最终交到千千万万消费者手里。
现在舆论最关心的问题:油与盐一样,是生活必需品,现在这些被污染的食用油,到底流向了哪里?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介绍下污染源煤制油:它是一种由煤炭加工的化工液体,含有多种致癌物,仅限于工业使用。
按相关法律法规,煤制油属于化工品,别说绝不能和食用油混运,就算和其他化工类液体混运,也必须先进行清洗。
但那些有经验的罐车司机,却向调查的记者透露: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早在今年五月份,新京报记者对这个乱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追踪调查。
他们发现,国内许多普货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
为了节省开支,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从不清洗罐体。
而有些食用油厂家,也从不按规定检查罐内是否洁净,压根不在乎食用油被化工液体污染。
混装还不清洗,必然会造成一些食品安全隐患,何况这次曝出来的,仅仅是高致癌煤制油,会不会有更高毒性的液体跟食用油混装?
这个谁也说不准,发生这个事情,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很过分,问题很大,希望严查!
现在我们讲讲,被污染的油主要流向。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些毒油大概率流向餐饮体系。
当前大部分违规的油厂,它们罐装的包装油,都是卖到餐饮渠道。
有餐饮店,也有食品加工厂,中央厨房,这些渠道耗油量大,是他们核心利益点和生存之道。
火锅肯定是一个大头,各类小龙虾,爆炒菜等宽油代表,也是这些问题油的最终流向。
耗油越大,摄入越多,反而家庭用油,可能要轻松一些。
我之前在小区超市买过一桶,菜籽油是我在老家吃的,颜色发乌,偏自然褐。
那天我在他家买了米,顺便想买油,无意间看到这两桶单独放着的,我就提了一桶要买这个。
老板不舍得,说是自己刚刚从油坊买回来吃的,让我买货架上的花生油。
我说就想买你这个油,老板两口子面露难色。
因为我跟他们关系不错,已经非常熟了,最后他们咬牙说:算了,这油不卖,分你一桶吧。
我当然没答应,直接按100算(同体积的花生油是25元)
结账的时候,老板娘还有点舍不得:你觉得贵不贵,你要是觉得贵,现在我就把钱退给你。
老板也有些不情愿:你拧开闻闻,这个油完全不一样,闻得到菜籽的味。
我一打开,真的是那种浓浓的,躺在油菜籽地中间的香。
其实很多超市里卖的油都是看起来漂亮,实际上未必好。
实实在在的菜籽油和花生油,有经验的人一看颜色,就能模糊地感觉到对不对劲。
那是做不了假的,倒在锅里也不同。
新闻爆出来的这些油,最终没有说流向,但大家可以想象,这些都是批量生产的精装油。
都是卖个样子,未必走向家庭,而是批量输出到用油量最大的餐饮行业中。
我买油更喜欢去农贸市场,或者知根知底的铺子,跟靠谱的老板打交道,搞清楚他们的油的来源。
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现榨油,老板两口子侃侃而谈。
榨油的地方,榨的时间,啥时候才买的,买的价格是多少,清清楚楚,这样的油就出不了问题。
你要问人品怎么判断,这我就不好说了。
我以诚待人,和这种老板打交道,相熟纯靠缘分和彼此的诚意。
其实这个新闻最大的恐慌,不是家庭用油,而是商业用油。
因为这个大宗,而且容易形成生态,消费者自己又不是经受油的人,只是吃进去,看不到也感受不到。
所以大家真正应该警惕的,是以后去什么店铺吃饭,点什么样的外卖。
自己的油,还可以找靠谱的人或者渠道。
但自己点的菜,就永远不知道上游是啥情况。
这件事看起来是食品安全问题,其实本质是信任的崩塌。
大家都要多留个心眼,不要低估任何一个机构的恶意与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