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北上广的繁华似乎代表不了中国,因为那种繁华似乎更多地只属于大城市。
有人觉得,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全国数千个县是中国真实社会的反映。
那么,中国的县城是什么样的?
一位在县财政局任职的干部,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从干部的角度展现县城的现状。
在他眼里,县城有好的地方,但更多的地方,似乎急需发展和改善。
01
县城的“规则”
与大城市不一样,县城有自己的规则,这其实也是许多年轻人想要“逃离”县城的理由。
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你每天与不同的人擦肩而过,谁也不认识谁,你做什么、是什么样,别人也不关心。
可县城的运转规则,却与大城市不同。
县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我国的传统,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陌生环境下的熟人社会。
在县城里,上街散步随时都可能遇到熟人,哪怕是陌生人,也可能有着一系列连带的亲戚关系。
因此,县城的规则是“关系大于规则”。
在县城里,“有关系好办事”,哪怕是小小的交通事故,双方也一定会各找各的“关系”来争个是非对错。
不管在哪个方面,在县城里的“关系”都会大于其他的规则。
个人的能力,或者可以说“人脉”,才是真正的“规则”。
而县城里所有的“人脉”,最后都会“汇集”到县城里那几百个真正“有权有势”的人手里,因为他们是县城的“掌控者”。
这几百个人,包括科级以上的干部、各行各业有影响力的商人,以及有头有脸的“江湖人士”。
县城里所有的事情,最终都能依靠这几百个人的“关系”去解决。
02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县城里,一个人的口碑和名声相当重要。
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几乎全部信息,也代表着一个人未来在县城的生活。
大到请人办事,小到结婚成家,县城里的人都愿意与口碑好的打交道。
如果一个人在县城有体制内的工作,或者是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上班,那么他在县城里,就属于有“正经工作”的人了。
假如他还是单身,那必定会有很多人上门为他介绍对象,这也是县城的“规则”。
县城看起来保留了不少中国传统社会的“规则”,实际上被破坏的规则也不少。
例如,传统社会讲究父慈子孝,但现在的县城人,似乎更多用“实用主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父亲的门面房,要由儿子来收租金,父亲索要租金,就会遭到谩骂,甚至还可能被“殴打”!
在金钱面前,传统的“父慈子孝”早已不见踪影。
又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讲,县城的规则,也是“没有规则”。
大城市讲究的“红灯停”、“按顺序排队” ,在县城里似乎是不存在的。
人们随心所欲地横穿马路,一窝蜂地抢购,这似乎也是县城的“规则”。
03
县城的“建设”
从大的方面来看,县城的建设当然也是在飞速发展的。
过去的破房子,升级为了崭新的、带院子的小楼。
泥泞的黄土路,也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甚至是柏油马路。
逢年过节,县政府都会在城里的路上挂上大红灯笼。
这让县城显得更是喜气洋洋,体现出了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风貌。
但从整体来看,县城的建设存在各种问题。
县城的规划体现在功能区划的分配、绿化景观、建筑风貌等方面,主要集中在公共配套服务上。
对于县城的人来说,只要批了地,就要建房子,能建多大就要建多大,想建什么样的风格,就要建什么样的风格。
这导致县城似乎总是看起来杂乱无章,邻里之间也总是因为采光、公共道路等发生纠纷。
04
在经济建设方面,大多数县城都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企业或者工厂。
有些县城,可以依靠着资源实现短期的经济快速发展,可一旦资源枯竭,县城将会迅速衰落。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县城留不住人才。
年轻人外出读大学之后,很少会再返回县城。
985、211大学里的顶尖人才,更是极少会愿意留在家乡。
有人觉得县城里缺乏发展的机会,有人觉得县城里缺乏大城市的公平竞争机制。
也有人觉得县城里过于安逸,少了那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拼搏氛围。
县城里有很多体制内的人才,体制外、懂高新技术、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很少。
这导致县城里,很难建立起能够盈利的现代企业,拉动县城经济的发展。
05
县城的“文化”
县城的文化建设,似乎更加“糟糕”一点,如“喝酒文化”、如“随礼文化”。
在县城里,“酒文化”基本上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红白喜事、求人办事、朋友交流都要喝酒。
在这一场场酒局之中,酒文化还发展出了很多“新花样”。
在县城里,喝酒分为“提、敬、耍、收”四个步骤。
开席大家便先共同喝上三杯,随后才是敬酒、划拳等“喝酒的高潮”。
在最后收尾的时候,大家还要再喝一轮,喝完杯中酒才算结束。
例如随礼,同样是小县城里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
当大城市已经开始取消随礼的时候,县城还在对喜事大操大办。
宴席上大量的食物被倒掉,成为了一种严重的浪费。
沉重的随礼,也成了县城人民的额外负担。
再例如打麻将,也是县城里保留下来的传统“特色”。
县城里的人们似乎随时随地,都会用打麻将来打发时光。
他们称这是“小赌怡情”,言语中透着自豪和欣赏。
但实际上,不过是在这种带着金钱的娱乐中,获得感官的刺激,并非什么有益的文化。
06
广场舞看似是一种锻炼、交流两不误的娱乐活动。
但对于周边居民,则有着噪音等各种各样的损害。
由此引发的矛盾也不少,如何才能引领这种文化健康发展,似乎也是县城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小县城里也有“互联网文化”。
那些大城市的休闲潮流,也同样抵达了县城。
但他们只是将短视频平台上低俗的内容,当作是茶余饭后的消遣。
这更像是某种畸形的文化氛围,而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健康的文化。
作者原文还专门提到了“县城的生活”,但考虑到篇幅较长,就不摘录了。
后面结合老猫自身经历,讲讲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农村人,老猫对县城的感情是很复杂的:童年的憧憬、少年的期盼、大学后的怀疑,工作后的审视。
对作者笔下的县城,更是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这就是中国的县城,它有传统的一面,有现代的一面。
传统中的糟粕与精华,它都有保留;现代的步伐与改变,它都在追赶。
县城啊县城,哪一个农村孩子,小镇青年不是对它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