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国家的历史研究,都把两次世界大战,看作二十世纪的两条分界线。
但在巴西的历史上,1950年的那次世界杯,才是二十世纪唯一的分界线。
那年的一场球赛,不仅夺走了巴西的冠军,也打断了它的国运,对它各领域的冲击与影响,至今还时有回荡!
1950年的世界杯对巴西而言,绝不是一场普通的球赛,而是一次庄严的成人礼!
彼时的巴西才独立几十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它从未经历过战争,无论摆脱殖民还是推翻独裁,都是用的和平手段。
因此整个国家虽然捏在一起,但缺乏重要的历史性时刻,没有共同的民族记忆,无法形成内部凝聚力。
唯有足球,是他们唯一的公约数,世界杯也成了凝聚士气的“战争”。
此外,巴西在二战期间,派遣两万大军征战意大利,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战胜国之一。
二战的胜利,不仅提升了巴西的国际地位,也让它的民族自豪感倍增,国内精英阶层满怀壮志,要让巴西成为世界强国。
他们的外长在联合国公开宣言:巴西必将成为世界上经济、政治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巴西积极申请,希望主办二战后的第一次世界杯。
当时美国对足球兴趣不大,战后的欧洲又满目疮痍,巴西成功拿到了主办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巴西渴望一次辉煌瞩目的胜利,让世界重新认识这个国家!
1950年,二战后的首届世界杯,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
巴西政府为了展现国家风采,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场———马拉卡纳足球场。
整个巴西社会,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超过2万名工人和志愿者,从1948年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
为尽快筹集建设资金,巴西政府高价出售座位使用权,各阶层也纷纷慷慨解囊,积极支持马拉卡纳的建设。
据后来的报道,那些出售的座位中,一半是巴西企业和富豪买下来的,一半是工薪阶层集资买下来的(几个工人合买一个座位)。
在整个社会的努力下,马拉卡纳的主体工程,在世界杯比赛日来临前,顺利通过国际足联的验收。
巴西的媒体非常激动: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容量惊人的舞台,来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风采,称赞我们强大的体育。
当时的《体育日报》评价说:马拉卡纳足球场,不仅赋予巴西新的灵魂,也唤醒了沉睡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
这个全球最大的球场,不仅体现了巴西人在体育上的雄心壮志,也反映了这个国家所渴望的国际社会地位。
舞台已经搭建完毕,只待演员完美演出。
当时世界杯赛制和现在不同,进入复赛的4支球队,将进行捉对厮杀,积分最高获得冠军。
巴西队在前两场比赛中,分别以7:1胜瑞典,6:1胜西班牙,最后他们碰到了1胜1平的乌拉圭。
最后一场比赛就成了决赛,巴西队无需胜利,只需要打平乌拉圭,就可以在历史上首次夺得世界杯。
胜利眼看触手可及,巴西民众极端兴奋,在赛前就开始狂欢庆祝。
报纸也在比赛前一天的头版上,打出了“他们是世界杯冠军”的标题,旁边是一张巴西队的全家福。
在决赛当天,原本只能容纳12万人的足球场,被挤进了20万人!
为了抢一个好座位,下午三点开始的决赛,在上午六点就有人开始排队。
许多没买到票的球迷,不甘心错过见证历史的机会,合力将足球场的木墙推倒,硬是翻进去看球。
实际人数远超计划承载量,原本坐一个人的位置,往往站着三个人。
无论维护秩序的警察,还是来做生意的小贩,都被人群挤得动弹不得。
这二十万观众,冒着酷暑、饿着肚子、忍着口渴在烈日下待了七八个小时,终于等到决赛的哨声,全场沸腾!
比赛的上半场,双方互交白卷,下半场巴西进了一球,现场气氛更加热烈。
乌拉圭奋起反击,很快就比分追平,这时比赛就快结束,巴西只需要打平就能夺冠,但现场气氛改变了这一切!
围观的球迷都被吓住了,几乎失去了理智,看着摆出防御阵型的巴西队,他们疯狂地嚣:立刻进攻、立刻进球!
不在现场的后来者,很难体会在几十万国民的督战下,巴西队的压力究竟有多大?
总之,巴西被迫放弃防守,硬着头皮抢攻,给了乌拉圭一个难得的机会:乌拉圭拿到球权,进而射门,球进了!
这场比赛结束后的64年,《成都商报》去巴西采访的记者,碰到了一位82岁的老人。
老人在球赛那年,还是个18岁的青葱少年,在没有电视转播的年代,他是靠着收音机见证了历史。
当记者问他,在巴西队丢掉致命的第二球时,他是什么心情,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了一段话:
吉吉亚,他在右路接到队友的传球,向前,向前,向前…… 他过了比戈德,带球进去禁区,射门,乌拉圭进球了!
乌拉圭进球了吗?!
记者很快听懂,老人是在重复当年收音机里,电台解说员的播报实录。
64年了,他还能清晰地记得这段话,那是怎样的刻骨铭心?!
在乌拉圭队打进第二球后,挤满20万观众的马拉卡纳球场,突然静默下来。
直到整场球赛结束,巴西球迷都没有发出任何声音,鸦雀无声的现场仿佛一场葬礼,很多人在数小时后,才从巨大的怀疑中回过神来。
先前的期待与狂欢,变成了震惊与麻木,没有谁做过失败的思想准备,这个年轻的国家,之前从没有遭受过重大挫折。
几十年后,巴西的社会学家谈及这次决赛,认为它是“巴西当代史最大的悲剧”。
每个国家都有历史性时刻,1950年的世界杯,就是我们的滑铁卢,这场失利变成了一根刺,扎根于所有巴西人的生活当中。 它发生在(数十万)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观众面前,发生在巴西(开始)认为自己是个大国的时期,我们从此失去了机遇!
这场意想不到的失利,严重打击了巴西的民族自尊心,比赛结束当天,就有十多个球迷悲愤自杀!
整个巴西也缺乏自信心,整个社会陷入沮丧、自卑的负面情绪,甚至出现了专有词汇“流浪狗情结”。
失败不仅夺走了冠军,也带走这个国家的机遇,巴西经济发展被延后数年,甚至巴西迁都也与此有关。
首都继续留在里约热内卢,每天都要面对马拉卡纳球场,都要面对那场残酷的失败。
巴西在中部高原平地,重新搭建起一座新首都,新首都被命名为“巴西利亚”。
巴西的社会学家认为,迁都在很大程度上,重新振奋了巴西人的民族精神。
“马拉卡纳惨案”从此成了巴西“国耻”,一代代球员肩负着“雪国耻”的任务。
球王贝利的自传中写道:当10岁的我从收音机里,听到吉吉亚进球,我发誓要为巴西夺冠。
这种压着全社会的心理包袱,代入到中国环境,唯有“甲午战争”可以比拟。
1970年世界杯,巴西队和乌拉圭队在半决赛相遇,这是马拉卡纳惨案后,两队再一次于世界杯碰面。
整个巴西陷入疯狂:哪怕决赛都可以输,但一定要打败乌拉圭!
巴西最终以3:1取胜,比赛结束当天,乌拉圭驻巴西大使馆的电话,几乎被巴西球迷打爆。
无数巴西人拨通号码,带着哭腔对着话筒大喊:巴西队赢了!赢了!
这是一次迟到二十年的胜利,虽然它依旧治愈不了,巴西那道永远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