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神秘的“外交特权”

前几天北京有位余姓大妈,驾驶着一辆挂有使馆车牌的轿车,霸道地停在道路中间,导致交通发生严重拥堵。

面对路人和其他司机的抗议指责,余某非但没有道歉改正,反而态度恶劣,嚣张地回怼道:

再敢拍我,我就报警!懂什么是使馆车吗?懂什么是外交豁免权吗?

这句话引起周边更大愤怒,当场就有人真·报警,事件进一步升级。

根据警方通报,余某存在交通违规,已对其展开调查,余某本人也发布了道歉视频,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但余某的道歉,并没有完全平息舆论,反而引来了一些阴谋论:

大案看政治,中案看影响,小案看关系,余某享有“豁免权”,只是影响太恶劣,为了舆论又无视“豁免权”,本质上还是没有依法办事。

图片

1

想分辨其中的是非对错,就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外交豁免权?是不是可以无视法律?

第二,闹出纠纷的余某,到底有没有这种“外交豁免权”?

所谓“外交豁免权”,也叫“外交特权”,它的存在历史非常悠久,而且无论东西方,都是古已有之。

我国在古代社会,就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说法,即便交战状态,也不能轻易加罪敌国代表。

欧洲在古希腊时,也有尊重“城邦代表”的惯例,到了中世纪时期,大国开始出现常驻使节,外交豁免权进一步发展。

在十七世纪后半期,互派常驻使节成为普遍制度,使节享有的特权和豁免,逐渐形成为一种惯例。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许多国家对使节享有的特权与豁免,订立了专门的协定,并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些条约后来为各国公认,成为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交特权”的产生,当前一共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争议极大的“治外法权”

外交使节驻在地,是派遣国领土的延伸,使节虽身在驻在国境内,但在法律上推定仍在其本国。

因此按照这个逻辑, 外交使节和其驻在地,免受驻在国法律的管辖。

相信胖友们看到“治外法权”四个字,往往能联想起学生时代的课堂记忆,无论初高中的历史教材,都阐释过“租界”的危害。

图片

2

租界的法理依据,就是帝国主义的“治外法权”,它们以此为借口,制造“国中之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反殖民主义浪潮的兴起,“治外法权”观点受到广泛质疑。

因此“外交豁免权”的产生,出现了第二种观点,即“代表性”。

这种观点认为,外交使节是派遣国的化身,是本国国家元首在国外的体现。

既然代表国家与元首,因此外交使节的特权是自然具有,并不是驻在国给予的。

这种说法无视驻在国的付出,自然没有被广泛地接受。

图片

前两种被边缘化后,出现了第三种观点:职务需要

这种说法,兼顾了派遣国与驻在国的利益,成为当前解释“外交特权”的主流。

1961年联合国通过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也是以此为蓝本,《公约》的序言就明确指出

确认此等特权和豁免之目的,不在于给予个人以利益而在于确保代表国家之使馆能有效执行职务

当前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内容,基本囊括了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3

一、人身、办公处、住所和公文档案的不可侵犯权(有犯罪分子躲进使馆,警察不能进去抓捕);

二、刑事、民事和行政管辖豁免(外交人员犯了法,警察不能去抓);

三、自由通讯(就算发现使馆联系间谍,也不能直接干涉);

四、免纳关税和其他直接捐税,以及悬挂国旗、国徽等。

许多胖友可能要问,根据第二点,余某违规是不是应该豁免呢?

这个怎么说呢?享有,但不全面享有。

根据2017年颁布的《外交车辆管理办法》,有使馆牌照的车辆,确实享有一定意义上的豁免权。

其中明文指出指出:不得对外交车辆进行搜查、征用、扣押或者强制执行等。

但车是车,人是人,两者是分开的:对于外交车辆驾驶人,法律有明确规定。

外交车辆驾驶人,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执法人员有权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实施处罚。

对普通外交车辆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除依法给予处罚外,实行累积记分制度。

对于“享有特权与豁免的外交车辆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的”,则依法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

4

(一)查验驾驶人证件和机动车牌证。

(二)调查、询问驾驶人。

(三)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四)扣留机动车驾驶证、驾驶人累积记分、停止驾驶证使用、拖移机动车、公告外交车辆牌证作废。

(五)检验驾驶人体内酒精、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含量。

对涉嫌严重威胁其自身,或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在必要时可以采取临时性限制措施,限制其至不再具有危害自身和公共安全的危险为止。

简单来说,因为机动车辆对公共安全的特殊性,就算享有外交特权,只能免于处罚,可以限制驾驶。

回到余某身上,即便她驾驶的车辆,享有外交豁免权,也不代表她可以为所欲为,不受管制

其次,余某本人是中国国籍,虽担任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秘书长,但也要遵循中国法律!

前文讲过,各国对外交使节的优待和特权,只是为了方便工作,不是给某种个人“特权”。

我国在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就明确规定:

外交代表如果为中国公民,或有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公民,仅就其执行公务的行为,享有管辖豁免和不受侵犯。

其他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人员,应当尊重中国的法律、法规。

5

这其实就是对“外交特权”的一种反制:

我可以给你豁免和特权,但你必须尊重我的法律!

如果你不尊重,我虽然没法直接处罚,但可以将你“换走”。

中国是联合国五常之一,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来中国做外交使节,意味着前途无限。

如果因不尊重中国法律,被中国正式申请换走,无论是对派遣国尊严,还是个人的前途名声,都是非常大的伤害与打击!

所以真正有“特权”的外交使节,反而谨言慎行处处小心,公开场合绝不留任何把柄。

倒是那些没有特权的编外人士,常常拿着鸡毛当令箭,各种虚张声势,狐假虎威!

作为中国公民的余某,在道路中间停车并导致道路拥堵之举,并非执行公务,不享受外交豁免。

何况在外派之前,她一直是我国的公职人员,更应该遵守中国法律。

知法犯法,可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62473927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Like (0)
柳的头像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微信
微信
SHARE
TOP
要想花得少,就用购宝。话费电费9折起,官方公众号: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