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李克强,那年胡春华

1983年7月19日,北京大学团委在办公楼会议室,举行了一次特殊的欢送会。

欢送对象为应届毕业生中,志愿去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工作的22位同学。

时任北京大学团委书记、1977级校友李克强,主持了欢送会。

会上,北大书法史巨匠、法律系李志敏教授,代表全校师生挥毫书写了“献身祖国、振兴边疆”八个大字。

李教授题字的同时,还不断勉励同学们:为边疆建设,贡献力量!

在这次欢送会上,赴西藏工作的北大毕业生代表胡春华,激动地接过题词,表示决不辜负学校期望,随后他们奔赴边疆工作岗位。

图片

《光明日报》于1983年7月20日头版作了报道,多家中央重点媒体均进行报道。

在2008年出版的《北大之精神》中,收录了一篇李克强题为《师风散记》的文章。

李克强在文章中写道:

从修本科,到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我竟做了北大近十年的学生。

在这段时间里,知识以所谓“爆炸”的速度扩展,知识的传播场所和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但我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考试来做北大的学生。

从某种角度说,我来这里寻觅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为陶冶一种性情,修养一种学风。

李克强是北大法律系77级学生,这一级学生也被称为“黄埔一期”。

代表官方的“政事儿”注意到,曾教过他们的教授杨敦先,向媒体回忆:

印象最深的是李克强,他经常思考立法和国家政制的互动。

李克强的同学何勤华,在1980年5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

克强同学真不简单,他翻译的《英国宪法资料》已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录用,共一万多字。

他另外翻译的两篇文章,也初步为我系杂志《国外法学》看中。

他写的《信息控制与法学》的论文,已由系里打印,送交《法学研究》

另外一名同学陶景洲这样回忆李克强:

他在班上,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我们上大课时,一班80多人坐在一起,座位不固定,他常常坐在后面,课堂表现也不算活跃,并不显眼。

尤其是照相的时候,克强要么站在后排,要么站在一边,不事张扬。

图片
▲1983年7月,胡春华在首都高校毕业生大会上的发言

1963年4月,胡春华出生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马岩墩村。

据媒体报道,16岁的胡春华在1979年夏天,以县文科状元考上北京大学时,几乎全县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因为他是五峰县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

因为家里穷,为了挣够到北大上学的钱,一个暑假他每天都去工地打工。

再加上家里东挪西借的一些钱,才凑齐了上学的费用。

到北大后,他因年龄、个头小,同学们叫他“小不点儿”。

在大学四年期间,胡春华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83年毕业前夕,20岁的他被评为应届优秀毕业生。

当时,他被安排在北京工作,但最后他却选择了去西藏。

1983年7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胡春华三位发言的代表之一。

胡春华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是大有作为的天地。我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我要将自己的青春献给西藏高原。”

其后,胡春华27岁成为副厅级,29岁正厅,34岁副部,43岁正部,49岁副国级。

感谢那时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岁月温柔的一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62473927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Like (0)
柳的头像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微信
微信
SHARE
TOP
要想花得少,就用购宝。话费电费9折起,官方公众号: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