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节,多地民政局宣布“为爱加班不打烊”,鼓励情侣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一起进入婚姻殿堂。
但和官方热情期待相反的是,步入婚姻的年轻人,可能越来越少了。
近日,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离婚登记127.4万对。
数据要对比着才好看:十年前的2014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统计为694万对。
换句话说,今年上半年的结婚登记数,仅为2014年同期一半左右,创下近十年新低。
通过往年数据来看,除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响,近十年来的上半年结婚登记数,普遍高于下半年。人口学者何亚福据此推算,预计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约为660万对,这将是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值。
舆论都在讨论原因,毕竟中国是个比较传统的国家,非婚子占得比例极低,没有婚姻就没有孩子。
如果都不生孩子,往远了说,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往近了说,许多相关行业短期内就会暴雷。
再退一步说,社会永远需要牛马与耗材,你不生小牛马,我不生小牛马,那谁来当牛做马?
所以这是个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来解决:老爷,您也不希望以后没有牛马吧?
结婚数据越来越低,首要原因一般归结为,适婚人群在逐渐减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口总数少了,结婚人口的数据必然减少。
从2014年到2022年,20-40岁的适婚年龄段人口,已经减少了5510 万。
而在现有的适婚年龄人群中,男多女少的“性别挤压”也非常严重。
根据相关媒体统计: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性别比是108.9
别说很多适龄男性不急着结婚,就算他们想结婚,也都有近2000万的女性缺口!
其次,在这个经济下行周期,婚姻成本对年轻人太重了,并不是一句“真爱”能解决的。
无论多伟大的爱情,最后都要落实到柴、米、油、盐,要落实到衣、食、住、行,要落实到生儿育女。
这里面的每个字都是钱,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基础。
套用网上流行语:决定婚姻的不是月老,而是财神!
当前两个年轻情侣想结婚,首要就要估算房子、车子与孩子的成本。
房子连本带息肯定百万起步、车子怎么也得十几万、而抚养孩子到大学,没个百万拿不下来。
再加上双方父母年纪大了,肯定会头痛脑热,医药费也是一笔大开支。
这对小年轻想过好日子,未来三十年内必须有稳定的现金流,工作收入不能出现大的下降,否则就是灭顶之灾!
可中年危机客观存在:等孩子上了中学,老人上了年纪,正是最要用钱的时候,也是完全拼不动,最容易丢工作的时候。
这个时候,人是非常绝望的,中年夫妻的苦恼与哀愁,绝不是闹着玩的,是真的会出人命的!
假如时光倒流,他们当初没有结婚,而是保持单身,那花销都是自己的,肯定能有一笔存款。
即便遇到中年危机,除了要养父母外,并没有其他后顾之忧。
从这个角度去代入,某些单位还能指责年轻人不结婚是“自私”吗?他们缺乏安全感,谁来解决安全感呢?
老一辈往往不理解年轻人,总爱说“我们当年如何如何”,但他们遇到的“当年”,恰恰是不可复制的。
之前的几十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几十年,是历史赋予的红利期,工作机会多,资产增值机会多,属于增量时代。
即便当时婚姻成本高,但大家对未来有更好的预期,夫妻合力可以实现1+1>2的效果。
但今天是什么环境,未来是增长还是停滞,谁能说得清?
一旦进入婚姻,其实是把男女双方进行利益绑定,可他们相信对方未来三十年是走上坡路吗?
假如是下坡路,反而会把自己搭进去,婚姻非但不能兜底,反而带来风险,出现了1-1<1的残酷现实。
年轻人不敢结婚,本质是把对未来的消极,体现在了婚姻上,要让年轻人不消极,首先就是社会经济不能消极。
至于所谓“女拳”或者“男权”带来的新婚姻观,虽然对婚姻有影响,但目前并不是主流。
别看网上聊得非常热闹,大部分中国居民还是日子人,并不是魔怔壬。
根据官方统计,从终身不婚率来看,不结婚的中国人(指50以前未婚),仍然只是少数。
从1990年到2020年,这三十年时间中,中国人的终身不婚率,一直维持在 2%以下。
可见普通中国人,还是对婚姻有期望的,还是不那么想孤独终老的,他们害怕的是风险。
如何降低风险,让年轻人敢于走进婚姻,才是整个社会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