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新闻,刷爆各大平台: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宣布辞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以后不再参与娃哈哈的经营管理。
虽然官方还没有正式确认,但根据相关记者的采访,宗女士辞职的新闻是真的,而且过程也是曲折复杂。

这是网传的辞职信,上面还有宗的签名,不知道大家如何评价,反正老猫的第一感觉:宗大小姐字里行间颇有怨气!
大集团高管写辞职信,无论什么原因离职,都要讲究职场体面,所谓“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辞职信有个固定模板:因个人和家庭原因,暂时打算休息一阵,感谢公司的多次挽留,祝未来事业长虹,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种通稿大家应该见多了,总之就是把离职原因归为自己,尽量减轻对公司的震荡,彼此留下最后的体面。
可宗的信则是强调,“我想干下去,你们总质疑,害得我没法干,那我不干了呗!”
这事往好了说是“性情中人”,往差了说就是“性情鲁莽”,就看读者怎么理解了。
老猫昨天看了很多文章,似乎都在说宗女士无能,搞不定娃哈哈,四十多的人了,没一点城府和手腕。
相关评论区也普遍支持这种观点,老猫对此颇为惊讶:难道大家都觉得,二代接班这么容易吗?真以为宗女士是傻白甜?
宗馥莉可不是直接空降的,在娃哈哈整整历练了二十多年,也具有丰富的基层经验。
宗馥莉回国后,从娃哈哈生产车间的一线工作做起,通过实践慢慢摸索,熟悉企业的各个环节。
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宗老再怎么想女儿接班,也得让孩子熟悉各环节,否则接班了也要被架空。
宗馥莉从下车间到当经理,花了三年时间,然后单独运营集团的分厂,做管理岗位的练手。
从媒体报道的履历来看,宗是整个娃哈哈高管中,极少数在各岗位都有过轮岗经历的。
她不是什么商业天才,而且闹出很多争议事件,如之前取消王力宏代言,在舆论上处理得很不成熟。
但二十年的历练下来,基本的管理能力肯定是有的,不是白吃饭的废柴。
拿“太子接班”来往宗馥莉身上套,认为她占尽名分优势还被赶走,是真的搞错了:娃哈哈不是私企,而是集体所有制。
因为娃哈哈是宗庆后创立的,而且宗的个人烙印太强,很多人下意识以为,娃哈哈是宗家的,老宗去世自然归小宗,小宗拿不到就是无能。
但实情并非如此:娃哈哈在创立之初,就有国资背景,当年的特殊环境,不欢迎私人企业,需要戴一顶红帽子。
后面娃哈哈为了进一步发展,引入了法国达能集团,以51%的股权,换取达能的注资。
但后续两家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发生了冲突,法国达能打算依靠股权优势,强行吞掉娃哈哈,娃哈哈不得不寻找“外力”支援。
这其中的是非曲直,人情法律,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影响,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讲清楚的。
总之最后法国企业被击退,宗家拿到了三成股份,七成则给了国资和职工集体。
宗庆后作为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娃哈哈拥有绝对威望,职工集体拥有的近三成决策权,就直接委托给他了。
所以他在的时候,决策权无人能够撼动。
但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宗庆后去世后,情况就变得很复杂了。
在股权上,宗馥莉至多只有宗老遗留的29.4%,而杭州国资占股46%,娃哈哈职工集体占股24.6%。
宗女士虽然是宗老的女儿,也在娃哈哈锻炼了20年,但并没有做出显著的成绩。
她的威望摆不平公司元老,大家不服她,所以没法自然接管职工股。
作为一只能下蛋的金鸡,原来的掌控人去世后,各方势力都会蠢蠢欲动。
这个问题在中西方是普遍存在的, 不能简单归咎于宗女士无能。
大家能想象,比尔盖茨的儿女,在盖茨去世后,接管微软帝国吗?
大家能想象,老马小马的儿女,在他们去世后,接管父辈江山吗?
娃哈哈的体量虽然没有阿里腾讯大,但和一般小公司比起来,也是超级巨无霸。
父辈的威望与能力,是和个人紧密绑定的,这种东西真没法遗传,而由此衍生的人脉资源,也是很难遗传的。
兆辉煌不是说过吗,“就算我现在让位,你敢坐我这个位置吗?上上下下错综复杂的关系,你摆得平吗?他们肯认你吗?”
当前的博弈还在继续,宗女士在辞职信中,透出强烈的不满,显然是希望借助舆论拿回主动权。
而她的对手也不客气,网上流传着一封举报信。
内容是一位娃哈哈前员工写的,举报宗馥莉侵占娃哈哈集团巨额国有资产。
据举报信称,宏胜集团是宗馥莉100%实控的中外合资企业,在老宗总去世之前,一直是娃哈哈集团的代工厂。
老宗总过世后,宗馥莉在业务上通过转移订单、转移利润甚至转移资产的手段。 把原属于国有持股的娃哈哈集团权益,转到她自己的宏胜集团,达到侵吞国有资产的目的。
对于该举报信,官方没有表态:
浙江省国资委相关人士未证实其真伪,并表示即使收到了,也不归他们管,应该归属上城区国资委管。
港真,娃哈哈接班问题闹出这样,老宗作为几十年的掌舵人,应负的责任要比小宗大。
娃哈哈的核心矛盾,是很多老式企业都有的问题。
它的股权机制,缺乏老员工,特别中高层的退出机制。
因为退出机制不合理,老一代管理者没法变现,只能全力维持现有格局,才能保障自身利益。
但在宗女士看来,这些元老的存在,让管理层持续老化。
他们不了解年轻人的市场,导致娃哈哈持续衰落。
而在元老派看来,自己为企业掏心掏肺打拼这么多年,老宗总都对自己客客气气。
你一个坐火箭上来的小字辈,连市场调查都没搞清楚,凭啥对我指手画脚?
纵观当前企业交班的案例,会发现像宗女士那样二代接手失败,是国内企业的常态。
这不能简单归咎于二代无能,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职业经理人不完善。
一代没有解决好,导致二代直面矛盾。
随着新老交替的加速,未来这样的新闻,恐怕会越来越多。